第五十三章 催命符(1/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乌衣巷的王家大宅,王孟姜拿着一把秀气的短剑,在那里装模作样的舞剑。
她舞得毫无力度,又是杂乱无章,纯粹好玩,只是念出来的词气度恢弘,不禁让人击节叫好!
跟什么人学什么人,赵川抄袭辛弃疾的,王孟姜鲜寡廉耻的“据为己有”了。
王家大郎王玄之,五郎王徽之,一边看一边拍手叫好。虽然他们也猜到能写出这种诗句的人,不可能是完全不懂写诗,更对战争没什么兴趣的小妹。
一个大家族中,总是小妹最受宠,自古如此。
舞剑完毕,王孟姜香汗淋漓,大哥王玄之递上了汗巾,兄妹三人笑呵呵的,气氛非常温馨。
忽然一阵冷风吹来!中门被打开,王羲之皱着眉头走进宅院,脸上似乎有一团黑气浓郁不散,高大的身躯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正在说笑的王孟姜等人顿时噤若寒蝉!
“孟姜留下,其余的,给我回房间练字!”
王羲之大手一挥,王玄之和王徽之交换了一下眼神,暗示王孟姜小心应对,然后逃之夭夭。
“爹,出什么事情了?”
昨晚她跟赵川两个也是够离谱,若不是丁胜赶来,两人就已经共赴巫山云雨了。
虽然这些事应该不可能被王羲之知道,不过她心里还是很虚,低声下气的不敢大声说话。
“当日你在京口病入膏肓,赵川可有什么防疫的办法?”
没问她跟赵川之间的fēng_liú韵事,王孟姜松了口气,不过王羲之问了这件事,看来真出事了。
“防疫,主要是看传播途径啊,人体接触,水源,食物,都有可能会传染瘟疫,特别的死人的衣服一定要烧掉,喝水一定要烧开才能喝,差不多就这些,怎么啦?”
王孟姜叽叽喳喳的说了一大通,王羲之皱着的眉头稍有舒展,不过依旧是忧心忡忡。
“建康爆发瘟疫,奇怪的是,世家中人,多半没事,乌衣巷这边的大族,更是一个都没有。现在城里人心惶惶,有很多不利我们的谣言!”
俗语有云,谣言止于智者。
俗语又有云,三人成虎。
俗语还有云,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
世间独立思考者少,人云亦云者却是不知凡几。就算是有人察觉到不对,他的真知灼见也会淹没在谣言的海洋里。
特别是有组织的谣言,更是可怕!
王羲之今天穿着朴素的衣衫,装作一个世家的家奴,在城里打听事情,或者不动声色在一旁聆听,果然让他发现不得了的大事。
针对难以治愈的瘟疫,居然有“仙人”出现,治好了极少数的人!
然后就是瘟神降临,是司马家无道,是世家无道,是朝廷无道,消灭这些,瘟神自然会走!
还有更过分的谣言,说几大世家的人都没有得瘟疫,而那些升斗小民却染病无数,是那些大世家的人在家里开坛做法,让瘟神为祸其他地方,不要到他们的宅院里来横行!
这些说法都相当有市场,王羲之已然发现一些不对的苗头,也是很危险的苗头!
琅琊王氏,家奴无数,但是!
建康城里的家奴,却并不算很多,远远没有蓄奴过万这种说法!
东晋的中枢在建康的台城,司马家就算再暗弱昏庸,也不可能让眼皮底下的大世家,有“蓄奴过万”这种规模!
一旦有事,这些家奴不论是脱离控制造反,还是世家起事,都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褚太后决不允许发生这种事情!
建康城里的流言,无论哪一条,都对王谢等大世家非常不利,这让王羲之忧心忡忡,连女儿昨夜跟情郎私会这种事情,都懒得去计较。
“白天不要去,我让家仆把家守好,晚点的时候,我和你一起去赵川那里,商量下对策。”
王羲之沉声说道。
他虽然是个嗑五石散的散漫人士,但做人做事是比较严谨的。
历史上,王羲之一生平平安安,寿终正寝,任内没出什么大事。
这固然是因为他所在的时期和地点,政局相对平稳,但更是跟他为人处世的作风分不开的。
《世说新语》载王羲之曾与谢安共登冶城的时候(东吴时期制造兵器的地方),王羲之感慨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谢安则反驳:“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
这一故事很可能就是发生在王羲之卸任江州、回到建康的几年期间。
此时庾翼正积极准备北伐,而王羲之对庾翼北伐之举是赞成的。
北伐需要动员全国之力,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王羲之虽然没有积极投身北伐活动,但他仍担任着宁远将军这一军中职务,多多少少也参与了一些准备工作,由他说出“宜人人自效”的话是合理的。
而谢安则年方二十五六,正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他运用诡辩术对王羲之反唇相讥,也很符合此时的情景。
可见一代男神谢安,当年也是很不靠谱,而王羲之虽然在政务方面的才华比不上谢安,但为人沉稳,考虑得非常周全。
王孟姜看老爹都这么说了,还能有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