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省试(1/2)
科举制度起于隋,兴于唐,而在大宋朝终于到达顶峰。手机端 m.
无论是每年考试规模还是录取人数,有宋一朝都开了历代先河,远远超出唐代。
宋代士大夫常言的与君王共治天下,由此可见不仅仅是一句场面话。
说老赵家得国不正所以气魄不足也好,说以御武制度偏颇也好,当吕璟真真正正身处这个时代,并且是作为一个人身份的时候,很多时候他都忍不住感到震撼。
这是人最好的时代,也是科举制度最严格的时代。
为了防止暗箱操作,宋朝废除了释褐试,只要考即可授官。
同时又设立回避制度,使得官宦子弟参加别头试,增加寒门士子举希望。
还有誊录制、糊名制等等,一直到如今新党废除诗赋,改以策论为重,科举制度真正到达了理论的巅峰。
不同于州试的简陋,省试举行的地点位于国子监下设的贡院,由礼部主持,虽然士子们依然要受到锁院制的迫害,但内里的环境已经优良太多。
等待秋闱许久的东京城终于迎来省试的开始,街巷间随处可见来自各地的应考士子,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吕璟今日也终于出得府门,和朱勔等人一同乘马车前往贡院应试。
刚刚越过汴河,拥堵的人群迫使众人不得不改为步行,花费了一刻多钟,前方才豁然开朗起来。
东京城的国子监距离太学只有半条街的距离,省试的考试地点也在两者之间,占地相当广阔。
朝廷出动了禁军在贡院四周维持秩序,虽然明知这些人战斗力一般,但那种光鲜模样,还是引起了不少欢呼。
在贡院四周,还聚集了许多士子打扮的精明小厮,每当有人前来,都会极力兜售一种样子古怪的小册子。
吕璟一行人过来的时候也被小厮们盯,朱勔抱着好买了一本,足足花费了十两白银,可谓昂贵。
“这劳什子对某家有何用处?”随意翻看两眼,朱勔失去了兴趣。
李廌却在这时接过册子,饶有兴趣的翻看起来。
“师兄,莫非这其还有什么弯弯绕?”
吕璟话音刚落下,李廌忍不住笑出声来,直接将册子递了出来。
“大郎,你可是名列前十,等到省试结束,可要小心别被人捉了婿。”
吕璟心神一动,随手翻开册子,目光却忽然静止了。
有一个名字高居这份榜单第五名,永静军东光张家湾人,曾在后来成为北宋宰相,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后来金朝设立伪楚的皇帝,一代大汉奸张邦昌!
如果说秦桧尚且在青年时期表现出几分风骨的话,这个张邦昌是彻头彻尾的大汉奸,从一开始是个软骨头!
靖康之难,金国能够如此轻易的掳走徽钦二宗,这家伙至少出了一半的力!
这等人,才最应该被口诛笔伐,跪个千年被人唾弃!
“大郎?”
身边传来李廌的呼喊,吕璟这才从思索醒来,大致浏览下这份榜单其余的名字,熟悉的人不算少。
钱忱、翟汝,还有只闻其名的赵明诚,都算是大户人家捉婿的首选对象。
只是这一切对他而言,在这一刻却都变得有些无足轻重,一直到勘验完书进入贡院,吕璟的兴致都始终有些低沉。
朱勔等人开口询问了几句,见他确实无事方才放下心来,各自前去找寻自己的位置。
整个贡院占地很是广阔,考试条件也得到了升级,沿着成排柳树设有宽阔廊檐,内里放置书案及软榻,廊檐前还要茶水供应。
吕璟径自来到自己所在的位置,简单收拾一番后却又想起了那个名字。
张邦昌,这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人,而是象征着之后几十年,大宋朝那段凄惨岁月的来临,象征着一个宋人丢了所有气魄的时代!
派遣魅影将其暗杀?吕璟心的杀意一闪而逝,最后却还是摇了摇头。
杀了张邦昌,还会有李邦昌,王邦昌,如今最需要做的,是防止新党一家独大,进而让蔡京这等奸臣位,最终满朝宰辅,尽是阿谀奉承之辈!
心打定了注意,吕璟也不再多虑,稳定心神后静待省试开始。
今年章惇主导政事堂恢复王安石时期科举制度后,省试的流程和州试基本相同。
前两场考大经和兼经,各有十道,除了难度增加,其他和州试相同。
第三场考策论,由大宋官家赵煦亲自出题,限定千字以。
前两场考试进行的很是迅速,熟悉了其模式,除了被一道兼经题目困住外,其余经义题吕璟都答得很是顺畅。
有了州试做铺垫,省试前两日的考试并未出现太多波折,大多士子都顺利完成。
第三日,真正的重头戏策论终于来临,当考官们拿着哲宗亲笔写的试题缓缓念出,整个贡院千考生都同时沸腾!
“兵锋所指,孰为敌手?”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将哲宗的圣意完全表现出来,官家对于如今的战局依旧不满意,这是在问战!
能够亲自参与到一项事关天下的国策制定,大多数士子都显得很是兴奋,提笔之前,匆匆已过千言。
吕璟却没有着急,这项策论题看似简单,实则内里包含诸多事宜。
若是只按照字面意思作答,哲宗也没必要特意出这样一道策论题。
这不仅仅是在问战,更重要的是,在问如何战?
从经济到军事,后勤给养如何给付?军队厌战如何解决?敌军强大如何应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