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节 战局突变 2(1/4)
东欧中东部,俄罗斯第十三大城市莫洛托夫。这座原名彼尔姆但在苏联战争前为嘉奖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而以其名字改名的城市此时已是实质上的苏联战时首都,大批苏联党政军高级机构和一批又一批的高层要员以及高层要员的家属都陆续被转移到这里。很显然,这座苏联的战时首都处于严格的军管中,再加上苏联的特殊政治制度,使得外国的特别是敌国的情报势力是很难渗透进莫洛托夫的,但是,这种滴水不漏的状态并没有维持得太久,在此时,莫洛托夫的地下世界里已经是波云诡谲,无论是德国的盖世太保还是中国的海统局,都重新活跃了起来。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在袁绍大营里竟然发现了很多曹操自己这边高层人员暗中写给袁绍表示要效忠袁绍的信件。官渡之战前,袁绍强、曹操弱,曹操这边很多人认为曹操必输无疑,自然要早早地预留后路,眼下的苏联战争,苏联眼看已经日薄西山、濒临灭亡,苏联高层里自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识时务者”,但因为苏联的特殊政治制度以及斯大林、贝利亚的狠辣手段,所以没有形成气候。实际上,柏林和北平方面都有一个计划,就是在战争期间扶植苏联高层内部的反斯大林势力,发动政变、趁势夺权,最后向联盟国“弃逆归顺”,这个计划如果成功了,战争胜利自然会提前到来,如果失败了,也可以打击苏联所剩不多的元气,动摇斯大林政权的根基,还可以加剧苏联高层内部的离心背德。只可惜,斯大林在大清洗期间已经把反对他的人杀得差不多一个不剩,剩下的人也已经被他吓得连反对他的念头都没勇气产生了,所以苏联高层内虽然有人愿意跟德中偷偷联系,向德中通风报信之类的,但绝不敢公开地打出反叛斯大林的旗号。
莫洛托夫城内可谓“高官云集、贵人遍地”。因为苏军在战争第一阶段期间屡屡发生大溃败和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体性投降事件,痛定思痛的斯大林决定不择手段地遏制住“投降浪潮”,毕竟,继续放纵苏军这种大规模、集体性投降的趋势,哪支苏军还会拼死战斗呢?德中军队只需要一路前进一路抓俘虏就能获得胜利了。执行斯大林命令的贝利亚采取了非常干脆利索的手段,把苏军所有中高级军官(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员等)的家属全部进行“集中性的迁移安置”,名义上是进行保护,让他们能“安心打仗”,实际上就是扣押为人质,迫使他们无法投降、无法不死战,“要么胜利,要么牺牲”“逃跑和投降都是罪无可赦的叛国行为”“红军只有三种人,英雄、烈士、叛徒”。在先前,投降或临阵脱逃或拒绝执行明显不正确的命令而选择后退、撤离、转移的苏军将领,其家人只是被关押或被流放,但随着战事越来越恶化,关押和流放都被枪毙取代了。莫洛托夫是苏联党政军高层人员的家属聚居地之一,朱可夫的妻子亚历山德拉·基耶芙娜·祖伊科娃、大女儿艾德拉·格奥尔基耶芙娜·朱可娃、小女儿埃拉·格奥尔基耶芙娜·朱可娃都被迁移安置在这里。城内某位苏军师长家里,一小群明显不是这位师长家属的人员正在一间屋子里进行着聚集,共有八人,都是精壮青年,身着苏军制服,手持苏军武器,看上去像军人,身上却洋溢着特工的气息,八人都长着俄罗斯人的脸,他们有的是从黄俄军里挑选出来的,有的出生于新疆地区。
屋子里还有第九个人,是海统局前线随军分部行动组组长陈瑞。陈瑞一言不发,只是不停地打量着他的八个部下,想要把八个部下的脸庞永远地镌刻在心里,他目光庄严、神色肃穆,但眼神里和脸上都充满着一种特殊的伤感和黯然,以及极度的愧疚。
“兄弟们!”陈瑞声音非常低沉,“这项任务的危险性,你们非常清楚,百分之百的危险,因为这是一个必定也必须失败的任务,你们都会必死无疑。”他特地用了“必死无疑”这个十分刺耳的词语而不是“有去无回”或“凶多吉少”等稍微委婉一点、含蓄一点的词语,因为他不想欺骗自己的袍泽,实际上也没有必要,接受任务的八个人都非常清楚他们的使命,以及他们的结局,他们都做好了直接面对死亡的心理准备,也拥有这个觉悟,无需遮遮掩掩。陈瑞顿了顿,语气极度不忍,“你们谁想退出?这是最后的机会了!退出者不会被看不起的,因为我自己就不愿意参加这种任务。”
八名特工都释然一笑:“组长,谢谢你的好意。我们心如铁石,为了国家,慷慨赴死没什么可怕的,这是我们的职责。人都是会死的,有价值地死去是最好的死法。”
陈瑞忍不住热泪盈眶:“好兄弟!”他跟八个部下逐一地紧紧拥抱,“你们放心去吧!你们的家人不需要担心,别说国家和局座了,就算我,拼了命也要保证他们以后过上好日子。”
“组长,您这话已经说了好多遍了。”特工们微笑道,“时间到了,我们去了!”
陈瑞忍住眼泪打开房间门,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苏军上校正在门外等着。这个苏军上校在苏军里的职务是师长,两腿在战斗中被炮弹炸断,此时在莫洛托夫休养。苏军上校递上来一张地图:“地图上标注好的地方就是朱可夫家人的住处,路线也已经标注好了,另外还有附近巡逻队的时间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