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绣花针与刺刀(1/2)
对新丁的动员结束后,新丁在老兵的带领下各自散去,陈雨刚走下台,却见林继祖兴冲冲地跑来,大声说:“大人,您交代的事情,有眉目了。”
“啊?什么事情?”陈雨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林继祖举起一根锥子模样的铁棍,兴奋地说:“你说的那种装在铳口的短刃啊!”
作坊内。
陈雨手持这根东西,仔细打量,说是刺刀,不如说是枪刺更合适,它既不是扁平的刀刃状,也不是圆锥体,而是有三条棱边的长锥体,甚至头部也不是特别尖锐,看起来像是没开锋的枪尖。虽然陈雨不是军迷,也没有接触过天朝早期的56式,可是他仍然能够看出,这玩意很接近于pla的三棱军刺。
陈雨好奇地举起这根家伙问:“能不能解释下,你是怎么想到把刺刀设计成这种模样的?”
林继祖得意地说:“扁平的刀刃容易折断,所以我曾经试过一头磨尖的铁棍,可是太重。最后在我爹的帮助下,把铁棍留出槽,就有了现在的三根脊。这样的形状,要比实心的轻许多,而且强度也能保证,顺带还能省下一些铁料——每根少一点,积少成多,成百上千根就能省下不少了。”
陈雨若是军迷,就会感叹,技术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后世著名的三棱军刺也是具备了这三种优点:减重、省料、保证强度。天才的林继祖设计思路和几百年后不谋而合。
“好像是比看上去要轻,单手拿着也毫无问题。不过这样的结构,强度真能保证?”陈雨吩咐,“找些东西来,我试试效果。”
“噗”的一声,三棱刺毫不费力地捅穿了一指厚的木板。陈雨欣喜地拔出来,“再换个更硬的家伙试试。”
张富贵找来一块打造火铳剩余的铁板——这是卷铳管剩下的边角料,不算太厚,但用普通刀剑很难刺穿。
陈雨双手握住,用力扎下去。“擦”的一声尖锐的金属摩擦声后,三棱刺捅穿了这块铁板。
“好东西!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陈雨大喜,“结实、耐操、强度高。”
他问林继祖:“这是钢吗?能大规模量产吗?”
“不是钢。”林继祖摇头,“咱们的炉子不能直接练出硬钢,这是铁,不过是焖烧后的铁。”
“铁?”陈雨有些意外,“不是说熟铁太软易变性,生铁太脆易折断吗?怎么才能让铁同时兼备强度和柔韧呢?”
林继祖解释:“最开始我无论怎样都无法同时保证这两点。大人说得没错,生铁虽然够硬,但是也脆,很容易从中折断;打造铳管的熟铁韧性是够了,不会轻易折断,但是很容易变形。直到后来从绣花针的方法中找到了灵感……”
原来,林继祖是用古代制作绣花针的原理找到了制作枪刺的方法。
具体流程是把用熟铁打造的半成品放入坩埚等容器,然后盖上木炭、豆豉、土末,在容器外加热。用科学的术语来说,木炭、豆豉都是渗碳用,土末是分散剂,其实就是一种被称为“渗碳”的金属处理工艺,这种方法在后世被称为外热式箱体渗碳技术,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记载。
渗碳是金属材料常见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可以使渗过碳的工件表面获得很高的硬度,提高其耐磨程度。具体方法是将工件置入具有渗碳介质的炉具中,加热到900--950度,保温足够时间后,使渗碳介质中分解出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获得表层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的金属工件。其实这种技术到现代也还在用,就是所谓的“焖钢法”。
“……也就是说,焖烧之后,外面已经变成坚硬耐磨的生铁,里面仍然是韧性很强的熟铁,既保证了不会轻易折断,又保证了外部不会变形。”林继祖说。
其实无师自通的林继祖并不知道原理,也不懂金相学。这种工艺产生的金属,已经不是他所理解的铁了,外部其实已经变成了高强度的高碳钢,内部仍然是韧性和塑性很强的低碳钢。
不过不知道材质的原理,并不妨碍最后的结果,这是目前相对落后的冶炼条件下所能得到制作枪刺的最佳材料,林继祖用朴素的办法攻克了枪刺材料的难题——这个难题直到抗战初期都存在,当时简陋的军械厂很难生产出合格的材料制作枪刺,中国军队使用的枪刺不是德国产就是缴获日本军队的,直到抗战后期才有所改观。
隔行如隔山,尽管是穿越者,但陈雨并非工科出身,对冶金学不了解,他也不知道低碳高和高碳钢的金相学原理,这一点和和古人也没有区别。不过他知道这玩意可以做合格的枪刺,就足够了。
陈雨高兴地举起这种原始版本的三棱枪刺,大声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铁矿,铁料充足,给我日夜赶工,要让所有的火铳都装上枪刺,全面淘汰长矛。我要让所有的火铳手,都变成能远攻、能近战的全能战士!”
还要用火铳加刺刀改变这个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游戏规则,他在心中补了这么一句。
这边在热火朝天地改进武器,那边从演武场回来的顾家父子却陷入了迷惘之中。
顾大锤忧心忡忡,顾彪更是坐立不安。他们都没想到,几个月前还能轻易拿捏的小小百户一下就变成了难以撼动的人物,而且对自己构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威胁。
他们都担心羽翼逐渐丰满的陈雨图穷匕见,把已经侵占多年的军田都抢回去——这可是顾家安身立命的本钱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