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帝国时报的威力(1/2)
刘曜魂穿东汉,吸收了刘表的灵魂,基本算是夺舍重生。
他没有像历史上的刘表那样,跑到山野之间拜访那些有名的隐士。
并不是他摆架子,也不是说那些隐士沽名钓誉没有真才实学。
而是他必须打击甚至消灭这股以做隐士为贵的歪风邪风!
有本事的人都跑到山林之间做隐士,国家和百姓谁来治理?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刘曜就曾多次在忠义学府给学生们做讲演时,发表类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言论,以此来打击做隐士才算高贵的歪风!
他举义旗,打出“奉天靖难”、“恢复祖制”、“清君侧”的口号,向的朝廷发起挑战!
十多年来,忠义学府培养了大量的寒门士人。
其中才能优异的佼佼者,在刘曜派人暗中宣传之下,声望也与日俱增。
尽管如此,却无法取代过去原有的名士。
刘曜起兵之初,颁布招贤募将令。
由于征召的时间有限,几乎没有笼络到老一代名士,大都是临近或者出自周边忠义学府的新生代士人。
等他分兵东西两线,以数月的时间,横扫各地不服,形成席卷天下的大势之后。
那些原本抱着观望态度的隐士、名士,无不被刘曜取得的成就所震惊!
不愧是当世圣贤!
天下十三州,大半落入其手!
若不是刘曜不忍心见到华夏内部发生战火,恐怕他已经击败了刘宠、刘虞,登上了帝位!
他这些作为,早就随着《三王停战协议》一起,依靠先进且强大的宣传工具——帝国时报,传遍了天下。
居住在襄阳山林之间的庞德公与司马徽等隐士、名士,也通过阅读帝国时报,获知了刘曜的相关事迹。
“楚王命麾下臣工上奏选官之条陈,却只给三日期限,可见其心甚急。”
刘曜不可能不急,治下各地的地方官良莠不齐,不少都是之前花钱买的官职。
他的政令再好,得不到执行也是白忙活。
他必须尽快选拔一批有本事的人,替换掉地方上的无能之辈。
否则再拖几个月,他好不容易积攒的民心,恐怕将会消耗一空。
清晨,阳光还不是特别刺眼,在丹水河畔,庞德公与司马徽、宋忠三人结伴而行,人手各拿着一份帝国时报。
刚才说话的正是司马徽。
他们手中的报纸,印刷于三日之前,乃是帝国时报的第十期。
负责传递报纸的驿员,快马从长安沿着武关道,一路赶来襄阳,只用了三天时间。
武关道是秦驰道之一,乃是利用秦岭北侧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丹水河谷连接开辟而成。
它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和岭南的交通要道,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军事上的特殊作用更备受重视。
唐德宗时明令规定:“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即其地位在诸驿路中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
唐代以后,武关道虽失去国道地位,但作为西北与东南地区间联系的捷径,仍发挥重要作用。
帝国时报是刘曜为了宣传停战协议提前创办的报刊,他原本的计划是等天下一统之后再创办报纸。
他认为既然有需要,那就把报纸办起来。
与后世的报纸类似,帝国时报也划分了几个板块,不过目前只有四个面,几乎是一个面对应一个板块。
三天前出版的帝国时报,第一版面为时政,主要内容讲述了刘曜召集众臣工在建章宫前殿议事,透露了选官的消息。
第二版面为时局,讲述了陈王、鲁王治理各自境内的一些动作。
前两个版面的内容皆出自于报社,至于后两个版面的内容,皆由有署名的个人撰写。
第三版面为论坛,有数篇不同署名的人撰写的文章,大概是针对如何增加人口、提高百姓收入的看法和见解。
第四版面为故事,连载着一部名叫《洪荒演义》的小说。
在第四版面的末位,还留下了一个小方框,里面介绍了投稿与联系报社的途径。
因为帝国时报是有偿的,而且价格还不便宜,所以能看得起报纸的人非富即贵。
襄阳有百姓集团的产业,故而专售报纸的业务,暂时交给了百姓客栈。
刘曜甚至考虑到普通百姓不识字,特地要求客栈的说书先生,增加一个工作内容,那就是替老百姓读报。
帝国时报从六月底问世,每三天出一期,到今天已经出了十一期。
庞德公与司马徽、宋忠自第一期便成为了报纸的忠实读者!
刘曜治下境内的士人们,几乎是有一个算一个,无不对报纸这种新奇的信息载体推崇至极!
不仅仅因为报纸的发明者是刘曜,而是通过报纸,可以让他们更加便捷的获取时政时局等信息。
这仿佛给士人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透过这扇窗,他们可以不用登门拜访,便可获知文稿作者的思想。
他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投稿给报社,进而将他们的思想传遍天下。
七天前,司马徽获得了报社合约作者的资格。
这第十期报纸上,有一篇关于乡亭自治的言论,便出自于司马徽。
庞德公比司马徽大十岁,他比后者更有耐心。
在司马徽投稿成功后,庞德公仍然忍住了投稿的念头。
而宋忠就没忍不住,三天前通过销售报纸的客栈递交了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