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羞愤与恼恨(3/6)
造建立的是道德桃源,理想国,天堂,乌托邦,后者所要打造建立的是自由桃源,理想国,天堂,乌托邦。似乎只看道德不看理性,就有凌空蹈虚的非理性之险,而只重理性不顾道德,就有发展愈强提高愈快进步愈大愈有一种加速自我毁灭与埋葬的危险……似乎因此将二者合流也许才是一个辩证的互补的做法,才是解决危险和危机的应然之途,然而真的是如此吗?在我看来,即便二者合流也并不是根本解决危机的途径,而只不过是缓解的办法。首先二者是很难合流的,彼此对抗平衡,正反制衡,若将二者合流,只会造成不是甲吞并乙就是乙吞并甲的结果,从而失去一种应有的阴阳互冲,对抗平衡和正反制衡的稳定架构和态势。其次二者都是极端的人本主义,都是对上帝敬畏的远离。因为在上帝信仰的观念与意识下,人是先天受限的,是先天罪体,是必然性的认识局限断裂欠然裂伤悖逆,因此无论人怎么合流,若不是藉着对上帝的敬畏,必然会难以掌握分寸,必然会跑偏。”“从来就有所谓信仰与理性之争,似乎信仰代表的就是人的道德的lún_lǐ的需要方面,而理性代表的是求真真知的认识的逻辑的经验的需要方面。”丹宏说道。
“我不太认同这个说法,这样的说法缩小和局限了信仰的范围。在我看来信仰是超越人的道德lún_lǐ和认识求真方面的,二者都包含在信仰之内。也就是我们的理知能力,认识能力,逻辑能力,经验能力,计算推演能力等等乃是上帝的赋予,而我们的道德lún_lǐ能力也是上帝的赋予,因此对上帝的信仰就应当不仅仅只是道德lún_lǐ需要方面,还有理性,理知,逻辑,计算和经验认识的推演推导方面需要。上帝绝不仅仅只是让我们感觉到了道德需要一个绝对依据和终极依据,也让我们感觉到了理性逻辑的精妙也需要一个绝对依据和终极依据。所以当我们只把上帝视为人的道德的绝对需要和终极需要时,我们狭隘了自己的理解,同样,当我们只把上帝视为人的理性逻辑的绝对需要和终极需要时,也狭隘了自己的理解。上帝不仅代表我们的道德方面也代表我们的理性逻辑方面。道德与理性的共同来源都是上帝。没有上常,我们就没有道德,也没有理性逻辑,甚至连最根本的存在也没有。”飞龙说道。
“但理性与道德之间总有个区别吧?孰轻孰重呢?”丹是说道。
“我认为区别在于,人对于知识的追求是要受环境与条件的影响的,但人对于道德的追求却不受环境与条件的影响。当一个人不用为生计而忧虑时,也就是当他拥有这样一种环境和条件时,无疑是更有利于他追求和获得知识的。也就是一个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人追求,获得和拥有知识。而一个糟糕的环境和条件必然不利于人去获得和拥有那些。但是对于道德的追求,获得和拥有,却不受这一规律的影响,甚至越是糟糕的环境与条件反而越是有利于一个人道德的显现,获得和拥有。就是越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越是能检验和彰显出一个人道德的品质,纯度与力量。因此当我们可以拿糟糕的环境条件为我们的知识匮乏找借口时,却不可以拿糟糕的环境条件为我们的道德匮乏找借口。也就是说你可以说你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来使你知识渊博,技能高超,但是你却不能说你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来使你彰显出你道德的品质,纯度和力量。你讲你因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机会来使自己获得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是情有可原的,但你讲你因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机会来使自己获得拥有道德是说不通的。也就是一个人没有知识可以被理解和原谅,但是一个人没有道德却不可以被理解和原谅,这是根本就没有理由可讲的。拥有和彰显道德并不需要什么环境和条件,机遇和机会,也不分贫穷还是富有。如果道德是一个可以随这些情形情境而改变的东西,那它就失去了它的绝对性。一个绝对性的道德,无论怎样的环境条件和机遇都无法阻止它的彰显,无法减损它的成色,纯度,品质和力量。反而越是糟糕的环境条件和机遇却越是能反衬它的成色纯度品质力量的光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比知识更具有一种永恒性,终极性和绝对性,更具有一种靠近上帝的属性。也就是人通过道德比通过知识更加能够靠近和认识上帝,人通过道德的管道比通过知识的管道距离上帝更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一个人拥有道德恰恰比拥有知识更重要。没有知识一个社会还不足以垮掉,但是没有道德一个社会却足以堕落,败坏,腐烂,崩塌和垮掉。道德从哪里来?不是靠强迫强求,而是从信仰上帝开始,从认识到自己的黑暗开始,从认识到自己原罪的必然性欠然裂伤悖逆的自我悔罪和纠错开始,从自我内心的认识,自觉和自愿开始……”飞龙说道。
“也就是对一人来说,他真诚悔罪与赎罪的姿态才是他道德方向的真正开始……?”丹宏说道。
“对,”你的内心有多黑暗,就反示着你的内心就有多光明。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没有光明就没有黑暗,当你看到了黑暗,你也就看到了光明,当你感知到了光明,就明示着黑暗的存在。不能照亮自己内心所有的黑暗,也就不能照亮自己内心所有的光明。也就是说你对自己内心的黑暗认识得有多深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