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饮食上的误会(1/2)
说起来李煜这个身份倒也够格,正牌皇子当三陪,虽然年纪小点但也是给足了藤原的面子。
李煜有心要拒绝,可看着宗成之苦苦哀求的样子,也是有点于心不忍。
再说,来到南唐都几个月了,虽然日子过得不错。
锦衣玉食不提,早晚还有樱雪伺候……
但精神世界却着实憋屈,和古代的人精们打交道,虽然各色好处是捞了不少。
只是在斗智斗勇方面还是处了下风,常见的装逼-打脸模式是一次都没经历过。
反而自己的小心翼翼的,以防止被古人们按在地上摩擦。
眼下藤原弥平不远万里送脸来华,自己总不能辜负对方这一番苦心吧。
倒不是说作者要把藤原的智力弄的低于平均线,而是李煜对自己这具身体原来的记忆和学问的信心爆棚!
历史上的李后主虽然以诗词闻名,但儒学功底极为深厚,说是大儒也不为过,曾经劝导手下大臣“卿辈从公之暇,莫若为学为文,为学为文,莫若讨论六籍,溺先王之道义,不成,不失为古儒也”。
六籍便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了。
这话有点装逼,但从后世的史料来看,李煜在儒学上也确实拿得出手。
这些六籍都是这具身体的童子功,从发蒙开始天天背诵。
又有李璟这个大家亲自教导考核,李煜自信自己儒学基础极其扎实。
再说,自己没事就钻在澄心堂里,其它各色典籍也没少看,加上身为穿越者,在佛道二教上的见解发微更是远超这个时代。
……
藤原弥平是在四月头上到的江宁,经过二十来天好吃好喝好招待,一行人被海浪摧残掉的元气和精神也开始逐渐恢复正常。
当然最让他们感到屈辱和难受的不是狂风恶浪,而是号称大唐太子爷的待客之道,从差点被射成刺猬,到路上形同囚徒的“护送”,无一不让这位在东瀛横着走的皇亲国戚愤懑无比。
当然如果放到二百年前,藤原弥平万不敢如此放肆的抱怨。
那时候的大唐是真正的天国王朝,雄踞东方的狰狞巨兽,东瀛从上到下都在庆幸,要不是中间隔着汪洋大海,东瀛沦为大唐附庸乃至被灭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东瀛人能踏上长安,就足以作为一辈子的最高成就回去向亲友子孙吹嘘了,哪儿还会说三道四?
现在这个么?
虽然也叫大唐,但面积只有盛唐的五分之一不说,周围还林立着各种小国。
更要紧的是,缺乏足够的正统性,老实讲北边的大汉,才是藤原弥平前来拜访的第一目的地。
东瀛是个很诡异的地方,任何不正常的事情到了这个岛国上都会变得非常之正常,顺带还给弄出一个特别高大上的名头来。
比如山寨宋代茶道的日本茶道,随着宋灭后,作为茶具的建盏也都随同一起毁灭。
建盏的烧制难度极高,在封建时代不可能被复原出来。
于是东瀛人便另辟蹊径的采用了高丽青瓷来作为茶道用具,虽然名义上被叫作青瓷,但胚体粗糙,釉色模糊,甚至器型都不归整,分明就是没钱凑合用的玩意。
但鬼子们却美其名曰,返璞归真,粗糙的器物更能体现出茶道的本质来。
这小广告一打,逼格瞬间爆表。
明明是一个在华夏三文钱都卖不了的破碗,在岛国瞬间成了和清静寂的表征,这种变化也足以让人咋舌。
可真这样的话,您们那些贵族和茶道大师们,干嘛还捧着宋朝残留的建盏不放呢?
上辈子鬼子博物馆中三件曜变一件油滴都被定位一级国宝,那个流传有序啊,历代主人都是历史上上常见的人物。
眼下藤原弥平就面临着痛苦的抉择,到低是坚持日本的正常,还是入乡随俗跟着大唐的正常?
大概是物产贫瘠的缘故,东瀛一直有少食的传统。
越是皇亲国戚越是达官贵人,吃的就是越是少,吃两片生鱼片就算是开荤了,红肉基本不吃。
一日两餐,那点饮食量,在李煜眼里估计和喂鸡差不多。
但吃的少这是明显违背人类生理本能的事情,虽然华夏也是一日二餐,但那是穷鬼们日子过不下去,只能节约一顿。
有钱的商人和官僚阶级无不一日三餐,外加点心夜宵。
……
藤原弥平算是贵客,鸿胪寺自然是热情款待。
华夏人待客的最高利益从来就是-请吃好的……
于是,东瀛使团每天都在传统的少食为贵的理念与各色美味间来回折腾。
通常都是一满桌吃食被一扫而光作为了结。
可华夏人向来认为,要是客人把饭菜都吃光,这就证明主人不殷勤,不大方。
于是下一顿增加菜量!
反过来东瀛吃顿饭,小碟子小碗一大堆,但每样实物也就一筷子就能夹完的量,所以他们有不剩菜的习俗。
可怕的循环形成了!
鸿胪寺本着坚决要让这群小矮子吃不完的心思,每顿饭玩命的上菜。
藤原弥平虽然对李弘冀非常不满,但毕竟是贵族出身,对自己和手下的日常言行都是以高标准来要求,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华夏人看不起。
于是,坚决不能失礼,坚决不能剩菜!
这时候虽然还没煎炒烹炸这么详细的做法,水煮鱼,番茄炒蛋也未发明。
但烧烤和炖煮两种主要烹饪方式,已经让东瀛人赞不绝口。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