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保大元年的夺位旧事 上(1/2)
最大的两个儿子和最亲信的大臣出去,占住除了首都外最重要的城市,当日的李璟究竟在恐惧什么,以及这么做的目的,呼之欲出!
眼看李煜张嘴要说话,李弘茂一笑摆手“你也想到了?很好,但不要说出来,记住要学会把这些事情放在自己心里”
“此外,烈祖驾崩当日,只有父皇一人守在他床前,之后便有诏令出,指父皇为监国,随后几日才是正式登基……你且想想看,如此是否多此一举,要知道父皇本就是太子还是长子;
再有,升元四年烈祖封父皇为皇太子,父皇辞让,再封,再辞,后还上表说前朝皇帝迫不及待的封太子是因为兄弟不和,才及早定下名分,免得闹到后来不可开交,可像我们兄弟这样团结友爱,何必着急?
这一桩桩一件件,你串起来想想……”
信息量有点大,这是李煜的第一反应,他对自己的三叔印象不坏,相貌英俊举止得体,对他们几个小孩也挺不错,可从李弘茂这些话看来,自己这位三叔可是非常能折腾啊。
这些事情本来看起来都是小事,但被李弘茂三言两语集中到一块儿之后,确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李煜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李昪晚年,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突然把皇位继承权当成加衔来撒,从老大李璟开始,老二,老三,老四都成了理论上的第一继承人,当然这不是说一个国家同时出现四个太子,那也未免有些骇人听闻;
而是通过其他方法来昭示某个儿子有继承权,比如加封尚书令一职。
大唐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度,南唐自然是照方抓药,全盘继承;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由副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左右仆射,承担日常行政管理工作,而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三个头衔,则是作为加衔,赏给有功之臣,并非实职,只要做到节度使了,头上多半会顶个中书令或者门下侍郎的头衔,被人称为使相,意思是节度使兼宰相。
因为李世民在担任尚书令的时候发动的宣武门之变,随后登基成功的,如此不管是处于辟讳还是辟邪考虑,尚书令这个头衔便被封存起来,不再授予。
而李昪则先后将李景遂和李景达封为尚书令!
至于还有个早逝的儿子李景迁虽然没有尚书令的头衔,却被封为西都留守!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照例这个位置应该是太子亲自兼任的。
所以通过李弘茂所吐露的这些情况来看,自己的老子李璟当年拿到这个位置实在花了不少心思啊。
起码兄友弟恭是做给外人看的,别的不说,三叔,四叔在当时也是有理论上的继承权的,所以皇位实际就成了个桃子,谁先摘到谁来吃。
李璟通过买通皇宫中的太医可能还有不少太监,在第一时间知道李昪病情加重熬不过当天的消息后,火速入宫,并且成功的对老三,老四进行了信息封锁。
那话怎么说来着“信息就是力量”啊。
如此等于是直接拿到了先手位置。
李煜知道李昪是服用道士进献的丹药后而死,按照他来自后世的知识,这种死法多半是因为矿物中毒,但并不是那种吃下后马上伸腿瞪眼的暴毙,而是持续了一段时间,那么在此期间,三叔,四叔就不进宫去看看自己老子?
还是说进去了也没见着?
从这个角度看的话,这个信息封锁很可能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能做到这点,说明宫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经倒向了李璟,这份心机手段也真是了得。
再有,如果皇位之争真的是如此剧烈的话,那日李璟突然急冲冲的直奔皇宫而去,李景遂和李景达难倒没有派人在太子府前盯着?或者说李璟用了瞒天过海之计才悄悄进入皇宫的?
这都是谜团了。
入宫后,说是床前尽孝,其实就是等李昪咽气,随后一纸遗诏下来,李璟监国,这等于是帮助他获取了全部的行政军事权力。
当时南唐军政大事尽操纵于李昪一人之手,当然他也对三个儿子有分工,比如李景达一直负责军队系统,但精锐的雄武军和神武军却始终坚持自领;行政方面大半是李璟,小半是李景遂。
朝中的文臣武将们当然也有各自投效的对象,李璟作为嫡长子和正式的太子,自然手下势力最雄厚,而且李煜怀疑李璟和雄武军和神武军早有勾结,因为到了现在这两支军队成了李璟手中的王牌,其间并没有进行过大换血。
这样说的话,李璟本身就有相当不错的人望和班底,关键时候又拿出一张正规的遗诏,拿到了监国权,从法理层面成了李昪死后的南唐实际掌控者。
“那时的门下侍郎是陈觉,中书侍郎是冯延鲁”李弘茂轻轻的加了一句。
这两个人,李煜也知道,在外面口碑是真不好,也是归于佞臣一类,但也是李璟心腹实打实的心腹,陈觉是李璟那时在深宫中唯二会见的人之一,至于冯延鲁则是冯延巳的亲弟弟和他哥一样文采斐然,也是李璟的东宫旧人。
按照南借鉴盛唐所定下的法律,合法的圣旨,或者说具有法律效力的圣旨,应该是由皇帝提出构想,和中书省商量,中书省同意皇帝构想并且加以完善后形成书面文件,然后传递到门下省,门下省同意后,再发给统领六部的尚书省执行;
反之如果门下省不同意的话,那么这封圣旨就会扔回给中书省,当然圣旨依然可以强行下发到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