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学在四夷(1/2)
柳青所说的事情,乃是就郯子朝鲁而论。这件事发生在鲁昭公十七年,孔子不过二十多岁的年纪。
事件的主角为郯子,而他是郯国国君,为少昊氏的后裔。而看到黄帝的儿子少昊,我们一定会想到东夷人,春秋战国时的孔子和他老乡庄子就都是东夷人的后裔。
在历史上,我们常常把祖先追溯到尧、舜,甚至是炎黄二帝,再往上,还有其他不同的“帝”。当然,就时代而言,他们可能更接近于氏族部落首领制度,所以韩非说那个时代当天子比较劳累,大家都不太想当天子。
但如果我们追溯到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源头,那必然就是太(通大字)昊伏羲无疑了。蚩尤、大舜连同少昊、太昊,这些都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东夷人。
上个世纪的良渚古城勘探科考,也证明我们华夏文明的源头龙山文化其实就是来自于良渚文化,而良渚古城的时代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早一千年,大量出土的礼器上面也可以清晰的判断出它们是后世华夏礼器的原型。
这里既然谈到了“礼”字,就不得不再谈谈一般人容易误会的一件事情。众所周知,“礼”这个词是古代汉语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可能很多人会在传世本《老子》里面看到批评礼的句子,但这恰恰证明了作者不是春秋时代的人,这一点我们的古史辨时代已经争论了很多内容,不再赘述。
礼这个词从构型来看,左边的偏旁跟神有关,神这个词又通信字,所以古代汉语中看到信和神的时候得注意,不要把它们当作现代汉语来对待。
它的右边偏旁豊上面的曲代表两块玉,跟现代考古学发现的以玉器为祭祀器物的情况是一致的。下面那个豆字,过去以为是礼器,后来才发现应当跟“鼓”字有关。这就是上古时期“礼”常常跟“乐”连起来使用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看见国家之间外交,都要吟诗,这个诗不但是外交辞令,同时还能作歌词,而在音乐表演里面,舞蹈也必不可少。
所以,音乐、舞蹈、歌词至少是联系在一起的,都在礼乐的外延里面。但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礼除了国家外交辞令以及外交程序,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祭祀。在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祭祀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完全跟战争相提并论。
所谓的祭祀,主要跟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除了天地四方之神,还要祭祀先祖之魂,孔子讲过这个原因,说殷人的鬼神观是人死以后,尸体为鬼,埋在地下,魂魄为神,升到天上,具体的流程最终可以被概括为“天望地藏”。我们可以称这种观点是民俗学上的。
《论语》里还记载过一种说法,叫做“生,事之以礼;丧,事之以礼”,礼是沟通生死,使其完整一体的重要内容,这可以说是思想和哲学上的。
但礼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刑”,同样和礼相关。最初的刑罚条文是记载在一些专门的法律条令载体之上的,譬如悬灋象魏,这就是公布出来让老百姓必须了解的法律条文。上个世纪,胡适他们以为铸刑鼎才是成文法的出现时期,实际上这并不准确。
礼最初是刻在器物上面的,这个器物跟当时的冶炼技术相关,出来的东西叫模型,原型,刑就刻在这个器物上面,所以我们看刑这个字也通为型。刻上法律条文的这个器物,就叫礼器,所以,有时候礼器就是刑器,刑器就是礼器。而春秋时期贵族的违法行为,常常也是违背礼的,甚至违法行为之前,先违背礼,可惜,由于弭兵之盟后大权旁落的缘故,各个国家既无法制止违背礼乐的行为,也无力制止贵族们的违法行为,甚至还有诸侯跟权臣一起违背礼乐违背法律的情况出现。
此外,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的观点里面,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解释最初的“太一”或“太极”怎么生成万物。对“太极”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汉唐、宋明、明清大家有不同的理解,如汉唐认为指元气,宋明理学断为理,明清则认为是气,具体如何解释我们暂且不去管它,那么这个“礼”就代表着“分别”和“分离”,正因为有了“礼”(这个字也通理)这样的东西,太一才能生成万事万物来。
这是儒家和老子思想的一个区别所在,因为后者的观点里面没有解释完满的道为何要产生出不完满的万事万物来。
上面没有穷尽出礼的诸多义项,但至少说出了礼的一部分用法,能让我们看出来礼的重要性所在。祭祀、战争、外交、法律,甚至是流行的占卜事项,都跟礼息息相关。
现在我们回到事情本身上面。当时,郯国国君朝见鲁国,叔孙氏问他:“少昊氏用鸟的名称来制定官职,这是什么原因?”
郯国国君回答道:“少昊氏是我的祖先,我知道他这么做的理由。古代的黄帝,用云来标记官职,所以百官都用云来表述职位。炎帝用火来标记官职,共工用水来标记官职,太昊用龙来标记命名,道理却是一致的。我的远祖少昊挚立国时恰好飞来了凤这种鸟,于是就使用鸟的名字来赋予官职,这是使用鸟名来命名职位的原因。但是从颛顼氏开始,就不能再用遥远的天瑞来命名,故而使用较近的民事来记述官职,设立百姓的长官,职位则用民事来命名。这样一来,和古代的那些习俗就不同了。”
二十多岁的孔子在听说这件事以后,立即去拜访郯子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