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第508章 根本3(2/3)
县上派出的,负责赋税徭役指派的所正,构成的公所三官。这三官都有正式公俸和口粮,也有一定配额的公费支出,以招募一些临时帮手。只要保持定期的流动性,以及上下沟通的多向渠道,也足以满足日常的监督和制约需要,而不至于变成某个人无法无天,肆意妄为的小天地。
毕竟,所谓精干清明的行政体系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虽然我有得是后世各种行政和官僚体制的样本,但是要变成实际可操作的内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更何况以后世的经验教训来说,也许最先进未必是最合适的,以当代生产力为代表的经济基础,总是与相应的上层建筑,相互配套才能良好的运作。
有条件的话,我当然希望能够建立起,类似后世国朝直接动员到街道乡村的行政制度,但是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以这个时代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资条件,现有的交通通讯手段,乃至我初见雏形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本无法满足也支持不起如此庞大体制基本需求。
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所谓村下三官,来行事部分有限的基层职能。不过,目前的三官,也只能配齐小部分而已。
好在前段时间,新到任的布政使李格非,给我带来了数百名畿内两学三附的新老生员,作为某种见面礼和示好,大大缓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而本家方面,也送过来了上百名新旧投献的幕属随员,其中既有很早就安排在畿内培养进修的本藩子弟和国人,亦有后来被本家招纳的变相人才储备;还有的则是来自交情深厚又站在一同立场里的关系户,所举荐过来的门人子弟。
这些人多少有过在地方佐贰的经验,或是做过相应的吏员,虽然知道其中人多口杂的,不可避免的被掺了沙子、安插了眼线什么的,但是他们的实务阅历和见识,也正是我所需要的,关键看用什么奖惩激励机制来,保持正常的流转和秩序。
虽然不便直接委以要任,但是以这些人为基础,合并了名不正言不顺的随军营校之后,第一所联合官办学校,就这么在益都城里草创起来了,暂时分作武备、事务、技工三个分属学堂。
由我兼任学正,而观察使陆务观、转运使曾华为副学正,韩良臣为学监。当然目前也只有场地和师资,规范化的教材和考绩制度,还有待慢慢完善补充起来。真正有所结果,恐怕都要跑等到来年了。
最后是继续保持现状,而暂时沿用旧有制度和人事体系的所谓“保留区”。
主要是那些远离城邑,相对偏僻而贫瘠的村镇,在行政成本投入的优先度上,暂时不做改变的考虑保留原状,乡里坊正都是当地民众推举出来的代表,只要能够在传统的体制下,定期及时的向所辖的城邑,提供基本徭役和税赋就好。
虽然这一系列的宏伟蓝图,除了那些已经被历代开发出来的现成田土和少量需要修复,才能够继续使用的工坊外,其他大多数还停留在纸面上,但至少有一个基本的方向和规划,可以按部就帮的布置和实施下去。
破坏和杀戮总是比建设更加容易的,地方的重建和恢复生产,同样需要相对漫长的持续投入和周期,才可能初见成效。其中还要担忧战争,灾荒等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前功尽弃。
好在,青州沿海大片荒芜和空置的地带,是由于历年持续的海陆侵袭所造成的历史问题,而在我的占领下,现在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同样近海地区的渔获和盐业生产,也可以由此重新发展起来,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利好的消息
只要重兵守住西部丘陵、湖泊间的几个要点,就可以比较安心的向半岛地区内拓展,至少无论是北朝军马,或是那些塞外藩军和胡马儿,都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从海上来威胁东北向的后方平原地带。
此外,多半要感谢战争的摧残和涤荡,现在六州治下是外来迁入的人口居多,本地人无论是在比例或是成分处于明显的弱势。
再加上,作为地方政治生态的重要环节,本地的豪强土族,也在历次战乱中被摧残覆灭的七七八八,剩下的残余,也被我的军队剿灭一空。因此,地方上根本没有足够分量的存在,可以令他们抱团起来来对抗我们的统制手段。
另一方面,各州治下可说是有的是无主之地,任由我们在白纸上重新作画而已,而不至于因为本地人的生存资源受到外来移民的挤压,演变成新一轮的传统土客矛盾。
因此,新的规划推行起来所收到的阻力,也要比预期小得多。至少在外来移民的压力下,为了不被边缘化和弱势消亡,残存的本地人反而不得不要做出,更加靠拢我方政权的姿态来。比如在劳役营里以地域为特色的各种积极表现和工作竞争。
作为政权社会体系的配套举措,则是次等部队的规模削减和常规化建设,除了抽取精干补充御营右军,前军,行营护军三大主战资序外,
九只辅军大队剩余的人马,将相继改为青州守捉下辖的防戍营,防戍营团的任务主要是,巩固延边据点防备侵袭,建设城垒堡寨燧哨而提供预警,兼带镇压扫除辖区内旧有的土顽势力,剿灭就近的土匪流寇和土团武装、豪强私兵。
战时则配合主战营的军序,对敌方部队遂行一定战斗任务,并在需要的时候抽调兵员为主战营输血,在条件成熟时升级,甚至加入或组建新的主战营团之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