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9章簧片乐器的鼻祖 芦笙(1/2)
挑挑捡捡后,安若泰又抱了一堆材料上来,全都放在晒台上。
大家一看,有杉木、有楠竹、有白竹、有墨竹,有簧片,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安若泰也不说话,首先将几节墨竹放在火上慢慢地烤,说来也奇怪,这墨竹经过小火慢慢烤了一会儿,竟变得油光滑亮的。
随后,他又制作起竹子来,有竹管,有竹片,还有竹篾,看上去似乎想编辑个背篓。
然而,安若泰却是要做一个传统乐器中的经典出来——芦笙。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诗经》中如是写到。
笙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以其清越的发音、柔和的音质为世人所称道。其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
笙的种类非常多,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笙,只是叫法不一样,大多大同小异,但是,在音乐的处理技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一般人担到笙就会想到苗族,这没错。不过,开化洲是壮族苗族自治洲,苗族人口并不少,也有他们特有的笙。
但是,壮族也有自己的笙啊,并且长得还跟双胞胎兄弟似的,非常像,差别很小。
而安若泰现在要做的,根本就说不上是壮族的还是苗族的,甚至说不上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反正,先叫芦笙吧,因为他喜欢这个名字。
就问你气不气,就问你服不服?
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
安若泰手起刀落,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
然后,他又在笙斗中,呈75°~90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为六管。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近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
他选择了用白竹制作笙管,白竹的竹径细、竹节长、粗细匀、竹壁薄,通常在直径1.2厘米左右、每节长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
选白竹也是有技巧的,通常需要生长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为佳,这时的竹管竹质坚韧、表面光亮、不易虫蛀。
各种音高不同的六管芦笙,笙管的高度也不尽相同。
簧片多用响铜制作,《尾蕉丛谈》一书载有“长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响铜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
尺寸依音高而定,簧料下好后,安若泰的动作再次慢了下来,小心翼翼地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
安若泰特意抬起头来,对着摄像机说道:“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时省力。簧片也可用黄铜制作,但不及响铜制的发音脆亮。”
说完,他又套在笙管上端的一截竹管,这是共鸣管,可使音量明显增大,多使用毛竹制作,依音高不同而异。
其实,安若泰现在制作的这个芦笙,已不单纯是开化的壮族芦笙了,而是与邻省黔省的制作方法更为接近。
当然,前世还流行着另一种形制的芦笙,笙管用白竹或笋壳竹制作,下端管口不堵塞。上端用两道竹篾箍紧,笙斗制作时中间不剖开,而是从粗端挖起,直通细端吹口部位,然后用圆木塞把粗端开口堵严,再用数道化篙皮箍住。
不过,安若泰没有选择这样做而已。
做好之后,安若泰满心欢喜地看了一会,小心地上了一些胶,又打磨了一会儿,清理了一下,再也控制不住喜爱之情。
他将笙管竖置,双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欢快地吹了起来。
芦笙吹吸均可发音,这一点,与口琴相似。
而吹奏芦笙,没有任何固定的形式,非常自由,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泼多样。也许正是因为它的自由,它的表现力,才深受大家的喜爱。
最爱芦笙的,要算是苗族同胞,它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安若泰吹起来之后,忍不住就站了起来,用力地抖着肩,扭着腰,双腿夸张而又有节奏地跳动,脚下踩着简单而欢快的步子,踏着节拍,跳起舞来。
不得不说,芦笙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他才跳了一会儿,大家都忍不住跟着跳了起来。把木板晒台踏得直晃荡。
簧片乐器的鼻祖就是牛,它刚刚出世,就得到了大家的喜欢。
就连没有任何音乐细胞的人,也脚痒了起来。难怪有人说,一天不吹心里想,三天不跳脚杆痒。
安若泰跳了一阵芦笙后,农清珊一把抢过去,抱在怀里,爱不释手,大声说道:“谁也不准跟我抢。”
伙颜玉这时忍不住了,说道:“葫芦胡出来的时候,你也是这么说的。”
农清珊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