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虚虚实实(1/3)
正在赵构这些人惶恐不安时,又有坏消息传来,在翰离不大军的强攻下,刚刚被秦王军收复的真定城再次失守,退入赞皇山中,随后追击的金军将秦王围困在山中,两军转入对峙,正在进行谈判。而转到河北东路的宗翰部,走到沧州,突然掉头与在后追击的秦王军赵勇部激战,秦王军在会战中失利,不得不退到大名附近,金军转守为攻,赵勇向在濮州的帅府军求援。
本来形势一片大好的河北战场突然逆转,秦王军遭到严重损失,让赵构、汪伯彦和耿南仲一伙的又喜又忧。喜得是秦王失利,对己方是绝大的利好消息,一旦他战败实力大损,甚至是死于女真人之手,那么众兄弟被救出来又能如何,自己拥有十万精兵,谁敢惹?
忧的是秦王如果遭到惨重损失,河北、河南形势定会再度恶化,现在保存实力是最重要的,那是将来立身的本钱,所以不但没有派出援军,而且准备按照事先的计划南下宿州。
五月二十日,大元帅赵构发布命令:本帅身为大宋臣子,日夜忧心、寝食不宁,现在诸路勤王之师已云集河北,岂可坐视君父蒙难?即令各路将帅约期齐进,与金兵誓死一战!
然而命令和行动却是背道而驰,军队却要开往宿州,而大元帅府的士兵大多数是河北人,一听说要南下宿州,立即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一时‘三军籍籍’,都说招我们来的时候说是要救援东京,现在东京不去了,一再迂路南下,到底要带我们到哪里去?汪伯彦、耿南仲等人害怕士兵哗变。只得暂时作罢,赵构总算没一口气逃到东南。[
东南不能去,河北不敢去,下一步如何行动却成了问题。黄潜善等人商议一番,这样下去必会军心民心尽失。不如以保卫京师的名义前往汴京,一旦河北战场失利,黄河不保,作为大元帅就可以护卫太后的名义控制京师将其挟持,那时就可逼其下诏让康王即位,而且听说京师调集了大批的粮草。便于就粮。
于是大元帅府再次传令:河东、河北乃国之屏障,如今被金人胁迫,为保宗社,不得已而割地,而金人却挟二帝北迁。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两河之地,何割之有?现已命将帅出师声援。两河之州郡守臣,有能保一方国土,能力战破敌者,当即授予节钺。各州县守臣可自行收纳税赋,任命将吏,授予一切事务相机处置之权。
这道命令可谓是利己害人。仅为给自己回兵汴京提供了一个好借口,却给局势刚刚稳定逐渐统一指挥的河北地区带来混乱,一些人必定会为了‘节钺’之权铤而走险,招兵买马占据城池,形成割据势力,对中央政府形成挑战,重蹈五代群雄争霸的历史类神。可对赵构不仅是为了自保而想出的权宜之计,还可以为他登上权力荣华的顶峰铺出了一条道路!
………
五马山就在这片燕南赵北的辽阔大地之中,整座大山山体为浅红色的石英砂岩构造,是太行山在赞皇一段最东部的余脉。和太行山平行而列,都是南北走向,突兀而起,一字排开,仿佛一条笔直的脊梁。支撑着纵横川流,阡陌桑田。
千百年来,五马山南连济水,北接槐河,似一条巨龙腾飞在两河之间。站在山顶,向西眺望,可见连绵不断的太行山脉和赞皇县城;向东举目则是一望际的华北平原,村落有致,炊烟袅袅,道路蜿蜒。难怪古人有“一山临旷野,千里俯平原”的赞叹
五马山东麓为缓坡,西侧多陡崖,向东俯瞰,是望不到头的一大片平原,田野千里,村落炊烟,尽收眼底,出高邑即可饮马赵州桥;南边在山脉的尽头有济河相绕,以此到邢台即可问鼎邯郸;北边则襟带槐河,自此由元氏即可长驱正定;五马山西边又是一片麦田如茵的平原,可控据太行而远窥井陉。正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上佳战场。
“王爷,这就是铁壁关,义军及其家属都在那里,寨门设在那条山谷的口子上…”五马山横亘眼前,峰峦起伏,势如波涛。赵邦杰陪着王爷登上上了群山中间的一座小山,指点山川形势之险,讲述与金军鏖战之烈。
“嗯,不错,真是亲临其境,方解其精妙啊,我们过去看看!”赵柽点头道,眼前的铁壁关海拔有三百四、五十米,是五马山的最高峰。
“是啊,王爷!古人有诗写五马山‘一山临旷野,千里俯平原’,它与北端的朝天关相距约六里,其间沟壑交错,山道相连!”赵邦杰说道,领着王爷前行。
“呵呵,确如诗中所言,这真是险地!”赵柽他们身处的小山位于五马山的东侧,正好位于铁壁关和朝天关之间。两关山脊架起了五马山南北一线的山势主脉,却又有深谷相隔,让人可望而不可及,使人完全能感受到整个五马山的雄伟和险峻之处。
赵柽边走边看,记下这里的山川河流形势,两关各设独立寨门,高处为关,低处为寨,沟头可屯军马,谷壑之中可住义军家属。五马山上树木不繁,岩洞少见,山壑中散落着的石屋草棚就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全体义军结寨于这荒山野岭中,昼夜暴露,真正的风餐露宿。
略微平坦之地种着庄稼菜蔬,乱草石块间,不时也能发现箭头,断刀折枪,可见这里也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从前五马山南边一段人迹少至,如今却成了义军的大本营,但是山寨在外援军,内缺武器粮草的情况下力与敌抗,誓死不降,已经坚持了半年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