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幕间的插曲(2/2)
我等并州子弟自然不会甘于人后。”比起李儒的咄咄逼人,张辽的回答虽然气势十足,但是实际上却是承认了丁原举动的不厚道。或许对于这位年纪轻轻便敢于深入草原的猛将来说,比起丁原这样善于权谋的上官,他还是更喜欢董卓这样为大汉屡立战功边地名将。
当然,他的这种反应也让在他身前的丁原眉头一皱,似乎对于张辽这么痛快的承认己方的错误感到有些不满和警惕,那颗原本就十分忌惮董卓的心此时更是蹦蹦直跳。
“哈哈哈哈,好,你张文远是条汉子,我董仲颖记住你了。文优,不必在此多费唇舌了,孟轲那儒生说得好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只要并州人自己的心不死,我们又何须替一群已经开始举行的狼群担心呢?走吧,今天已经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并州人,希望那个家伙口中所说的另外一个并州人不会让我失望吧。今天真是开心啊,吾道不孤矣。哈哈哈哈……”
伴随着爽朗的笑声,董卓大踏步的离开了,就这样头也不回的狂笑着离开了,只留下面色有些铁青的丁原和行礼恭送的张辽。
“文远,你为何如此,董卓不过一匹夫,要不是朝廷还需要这样一把刀的话,又哪里轮得到他在这里猖狂。你这样对他就不怕自己被那些士人所不齿么。”
目送董卓走远,丁原才回身与张辽算账起来。不过考虑到张辽的背景,丁原嘴里的话倒也不敢说的多么狠。而且丁原虽然在行军打仗上并不出色,但是在朝堂局势的判断上却颇有一套。
他非常清楚,黄巾起义让大汉暴露出非常大的一个弊病,那就是军队制度问题。
大汉的军队可以说分成几个部分。其一是边军,主要防备周边异族;其二是北军,包括新成立的八关校尉,主要是用于拱卫京师;第三就是地方军,用于守备地方。
边军这一部分朝堂一不敢轻易动手二也没啥兴趣,苦寒之地除了极个别野心家或者出身不佳的家伙外没几个文臣会喜欢通过那里来晋升职位。
至于中央军,由于党锢之祸多年,这个原本是士族晋升最大的镀金地之一的地方如今却是人才凋零。借着这次打开党禁的机会,中央军必然会在黄巾之乱后改组。但是这支军队的高层必然是由皇帝和强力士族把持,丁原也没打算凑那个热闹。
那么最后便是地方军。地方军的体制原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各个郡县根据规模下辖的数千郡兵,虽然数目很多却非常分散;另一部分则是各个刺史部主官刺史麾下的数万作战部队。
而这次黄巾之乱之所以能够造成这么大的损失,各郡之间互不统属且各自为战导致被黄巾军利用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数目少而分散的郡兵无法起到足够的作用,那么刺史手下的那些士兵呢?
这就要说道刺史的用处了,刺史的“刺”这个字是检核问事之意,所以刺史这个职位设立之初的作用便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至于领兵打仗不过是后来逐步增加的项目,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刺史不是省长,而是省检察院院长+纪检委委员长。
因为刺史当初设立的时候俸禄不过是六百石,远远比不上俸禄是两千石的太守,但是他们最大的权力便是越级上奏。也就是说,刺史这个职位其实和明朝的锦衣卫没啥区别。
那么,这样一个职位,可以说除了特殊情况之外,大部分都是由一群擅长嘴炮的文臣统领。而这些人即使是剿灭一些稍微棘手一点的匪患都有些困难,就更不用说黄巾军这样大规模的叛乱了。
于是,丁原察觉到,一个让刺史部成为国家的一级行政级别的机会来了。
新的职位就好像现代的省长那样统领全省政务,虽然不具体分管地方,但是胜在可以统筹规划。而且即使缺乏军事能力也完全可以任命一名上将为其统领军队,就比如他现在着力栽培的张辽。
所以虽然张辽对董卓的态度令他不满,但是他还真的不愿意为了这么点小事就和其翻脸。不过……
“丁刺史啊,您这么在司隶校尉的地盘晃荡,您以为陛下就不知道么?要是什么问题都没有的话那是您的福分。如果要是什么城池让胡人攻破的话,那您的这个刺史会是什么样的下场就不需要咱家提醒刺史您了吧。”
就在丁原yy自己辉煌的前景的时候,一个阴柔的声音立刻让他如坠冰窖之中。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