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亦师亦父(1/2)
在八建总公司体改办的朱富国看了省报的那篇文章,心中也一时气闷,十分反感。
这才几天,她杨改改咋就变得这样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但细想起来,杨改改不至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杨改改天性淳厚,遇事从不计较,她从来没把荣誉、利益放在眼里过,哪会说变就变?
再说,叶医生是个有素养的人,有叶医生在,杨改改想变也未必变得那样快。
朱富国就拿着那份报纸到三楼的宣传科,刚好陪同省报记者去采访的宣传科科长安义在办公室里。
安义过去也是一处的同志,彼此熟悉,不用寒暄,朱富国就单刀直入的询问采访杨改改那天的实际情况。
想不到老伙计一脸无奈,大有无可奉告之意。工人脾气的朱富国只不过是借调上来搞体改工作的,对办公室的潜规则知之甚少,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
安义科长只好把他请进里间屋里,关好房门,小声说:“老伙计,那篇文章,不是我安义的本意,也不完全是记者的本意,更加不是杨改改本人的话,本人的思想。
这篇文章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时,一改再改,拔高了又拔高,第四遍才勉强获得通过。上级说,打倒四人帮后思想一片混乱,形势上,十分需要一个政治思想过硬,一心一意为社会主义建设忘我奋斗的典型。要用它来号召群众,引领群众。杨改改这个典型来之不易,一定要塑造好,培养好这个典型。要她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朱富国对宋科长说:“杨改改可贵之处,就是她的朴实无华,埋头实干,心里就根本没有荣誉呀,利益呀,得失呀这些概念。根本就没有出人头地的念头,拔高夸大的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的。”
朱富国弄清情况后,一方面为自己看好的徒弟杨改改感到些安慰,一方面又为杨改改今后将要面临的难题捏一把汗。
他想了想,他无论如何要去一处工地一趟。他可以想见,自己那个单纯的徒弟,此时此刻日子并不会好过。
朱富国找了个出差的理由,回到了朝夕相处半辈子的一工程处焊接组。
就像回到家一样,一盘猪头肉,一瓶二哥头,全组的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围在一起。
师傅证实了杨改改没说那些过头话,那都是做文章的人修饰过度的过错,与杨改改自己无关,改改是无辜的,改改是清白的。
酒酣耳热,大家迈不过的心头的坎都迈过去了
看得出来,班组里的乌云散了,人心近了。
关键时刻,师傅帮了徒弟一把。
但是,朱富国的心头还是轻松不起来,他知道,今后等着徒弟杨改改的还有一道又一道的坎坷。
是的,杨改改还得面对一个接一个的媒体的采访。
她已经产生了排斥的心理。她在脚手架上磨蹭拖延,不肯下来面对记者。
宋义不得不爬上脚手架上好言劝告:“杨改改同志,你就当可怜我吧,你不配合我的工作,我也没法向上级交差呀。”宋义还搬出乔朴来:“乔总也十分关心你呢,他说对杨改改的宣传,要正确恰当的宣传报道,要避免不实之词。所以,你就别再担心了。”
听说了乔总的关心,杨改改放心了些。她面对记者的时候,果然活就多点了:“记者同志,什么共产主义的光辉理想咱说不上,更谈不上什么崇高。要说一心一意建设新唐山,大家倒是有那么一点点。刚进唐山的时候,看见那望不到边,叫人心惊肉跳的废墟,想到那无数的死难同胞,心里就流血。
我们现在建设的是一个现代化的水泥厂,防震抗震的建筑急需优质水泥,所以说我们建设的工程是一个十万火急的工程。
为这个工程多出一把力,多流一把汗,是应该的。
我一进场,我的师父朱富国在班组学习的时候是这样给我们讲的。
我的师兄师姐在平时的言语行动上,也是这样真情实意的干的。
我的一个小师姐叫李景,她年纪比我小,当工人却比我早。我们俩要好,她写的日记也给我看。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会因为我参加了唐山的重建工作,而一辈子感到自豪。我们修建的大型水泥厂,将为建设新唐山提供千万吨高标号水泥,新唐山有了坚固的抗震建筑,再遇到大地震,就不会再生几十万同胞瞬间就被剥脱了宝贵生命的人间悲剧。
新唐山将重新屹然岿立在地球的东方,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她说得真好,她这段话我都背下来了。
李景师姐在她的日记里表达的思想,也正是我杨改改想说的心里话。
其他工友虽然没有写日记,但平时的言语行动,都体现出了小师姐的精神境界。
记者同志,我表达的不是我杨改改一个人的思想情怀,这是我们整个班组的集体精神。
请你不要弄成了我一个人的所谓崇高境界。要不然我会提出抗议的。”
自从宋义科长陪同记者采访杨改改以来,还是第一次遇见杨改改这样侃侃而谈。
他本来已经对采访杨改改彻底失去了信心,却又有了今天这样意外的收获。
宋义和记者商量,报道要实事求是,不要再做画蛇添足的蠢事了。
后来表的有关杨改改的表达,升华成了建筑工人集体奋斗,乐于奉献的颂歌,果然反响热烈。
杨改改重回温暖的集体。
(本章完)
/book_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