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暗流涌动(1/3)
关外的大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无论是盛京还是北京,都在关注着这场大明近百年来的少有的一次大战,可以说此次大战将决定了明清两国未来的国运。
一旦大明获胜,满清在二十年以内将再无余力窥视关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父子数十年来的努力将化为乌有,而满清一旦获胜,则裹挟着胜利之威并得到了岳阳几乎所有火器的皇太极实力将会膨胀到一个几乎骇人的程度,届时大明境内将无人是他的敌手,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了,有的人自然是希望还有第三种结局,那就是岳阳和皇太极打得稀里哗啦最后两败俱伤同归于尽是最好的,有这个想法的自然是坐在紫禁城里的崇祯了。
今天,坐在暖香阁的重振年有些心不在焉,他合起了一本奏章后突然问身后的王承恩。
“大伴,你说如今岳阳和皇太极打得怎么样了?他们有没有决出一个胜负来?”
“皇上,奴婢也不知晓。”
站在崇祯旁{}边的王承恩也是一脸的无奈,大明锦衣卫虽然在大明朝无处不在,但也仅限于大明朝而已,对于关外他们却是鞭长莫及。
三月的北京依然没有变暖,吹过的春风里依旧丝丝刺骨的寒意。崇祯是一个勤奋的人,象他这样的人整个大明朝的历史上只有他老祖宗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比拟,但不同的是无论是在治国、治军还是玩政治手腕上我们这位崇祯皇帝比起朱元璋差得几乎可以拉出十八条街。
对于目前大明朝内忧外患的情况崇祯可谓是操碎了心。他日日夜夜战战兢兢的批阅这奏折,他对于整个大明的了解也仅限于从奏折上看到的,从未在民间生活过的他并不知道此时的大明百姓生活在怎么样一种水深火热里。对于大明财政如此匮乏的现状他也无能为力,他渴望振兴大明,但却又缺乏足够的魄力,他讨厌文官,却又不敢和文管集团决裂,这就是崇祯,矛盾的崇祯!
崇祯将手中的一份奏折扔到了一旁,轻叹了口气。这是一份登州送来的请求朝廷调拨银两救济灾民的报告。这几乎是例行的公事了。如今这年头几乎每个州府每年都会发来这么几封奏折,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下面那些官员他们才不管朝廷有没有银子,也不理会自己治下是不是真的需要救济。总之每年按时发这么一封哭穷的奏折是没错的。
而实崇祯的表现也很无奈。只能写上“知道了”三个字后便留中不发。这种结果并不出乎人们的意外。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帝国在延续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继任者自然没有了当初开国时的锐气,因为自打他们懂事起担任他们老师的文官们便在他们耳边不断的洗脑,告诉他们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尤其是那些用孔孟之道武装起来的文官们对此更是乐此不疲,以至于任何一位皇帝即位后都会变成一个道学先生。
文官们就是抓住了这点才将老朱家的子孙们欺负得死死的。民间把这种现象叫做人善被人欺,否则此时如果换做坐在龙椅上的那位是朱元璋或是朱棣两父子你试试,敢欺骗我或是贪我的银子,看老子不杀你个头滚滚,不死上几十万人不算完。
崇祯将疲惫的身子往椅子上一靠,闭着眼睛慢慢的说道:“大伴,今儿个又有人上折子弹劾忠勇侯了,说他未经奉旨擅自出兵关外,此为藩镇之象,应该下旨立命其收兵,并进京领罪。朕看了这些折子连笑的力气都没有了,朕不明白,大明的满朝文武这是怎么了?难道他们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看到崇祯疲惫的面容,从小就看着他长大的王承恩那是说不出的心疼,他哽咽着安慰道:“皇上,那些言官不是把书读到狗肚子里,而是他们都忘了圣人的教诲了,他们的心里就记得升官发财这两件事了,您也不必自责,您做得已经够好了。”
“做得够好?”崇祯摇了摇头,很是低沉的摇了摇头:“不……朕做得还不够好,想当年太祖皇帝能以布衣起家,打下了偌大的江山,可朕空自坐拥整个天下面对困局却依然手足无措,朕这叫做得好吗?”
“这……”
王承恩嘴巴大张,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心中苦笑道:“我的皇上耶,太祖皇帝这样的人五百年也未必出一个,您何必要跟他比。”
暖香阁内沉默了良久,崇祯这才摆了摆手自嘲道:“算了,朕这也是着相了,太祖皇帝何等人物,朕怎能妄图与他相比,只是整天看着这些犹如报丧般的奏折,朕实在是忍不住发火而已。不过话又说回来,那岳阳如今领兵出关与那皇太极作战,也不知战况如何,大伴你想个办法打听打听,朕心里实在是好奇得紧啊。”
王承恩沉吟了一会才谨慎的说:“皇上,您若真想知道战况有两个法子,一是派锦衣卫出关查探了,再一个就是让那洪承畴派人打听了,毕竟洪承畴镇守宣大防线,和关外也就近在咫尺,想来打听什么东西也方便些。”
“嗯,说的也是。”崇祯想了想也觉得挺有道理,随即吩咐道:“那好,大伴你立即给洪承畴下道旨意,让他派人打听一下,随后迅速向朕禀报。”
“是……奴婢遵旨!”
数日后,洪承畴收到了这封快马加急的这封旨意,只是看后却是令他满头雾水。
“老爷,皇上让咱们派人出关探查岳阳和皇太极交战的情况,这种事向来不是由锦衣卫做的吗,怎么反倒问你您来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