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什么是龙(1/2)
“它叫做弗栗多,于早期吠陀神话中就已经登场的阿修罗神族的巨蛇那迦,弗栗多其名意为“掩盖者”,是旱灾的神格化。经典吠陀中又被称为“ahi”(阿悉),即“蛇”之意,传说它拥有三个头,是提婆族因陀罗的大敌之一。围绕讨伐弗栗多的故事随着时间而产生了数个版本,亦见证了在三相神(梵天、毗湿奴及湿婆)信仰兴起的同时因陀罗在印度教中地位的下降。”
“我们根据上古印度吠陀时期经典《梨俱吠陀》的记载,因陀罗刚出生不久就对弗栗多进行讨伐,目的是为了解放世上所有被弗栗多堵住的水源。因陀罗先从工匠神陀湿多那里得到武器金刚杵,并向毗湿奴请求划出一个战场。毗湿奴在宇宙中踏出了三大步,所经过的地方构成了他所需要的战场。”
“战前因陀罗先饮下大量的苏摩酒以增强力量,他击溃了弗栗多的九十九座堡垒。因陀罗在与弗栗多交战的时候两个下巴被击碎,但接着因陀罗将它抛下山,弗栗多因撞到山下已经被粉碎的堡垒而死去。因陀罗因此得名“弗栗多罕”,即“杀死弗栗多者”。
“这样的神话,并非完全是古人的无稽之谈。我们知道类似的风俗在我国的z中就存在着。铁木真的名字,就原自于其父杀死过一个叫做铁木真的强敌。”
“而且当现代印度的吠陀学者,例如斯坦福的莱茵哈特教授这样写道。”说到这里,老唐低头看着手中的小卡片念了起来:“于晚更新世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水源都是处于冰封状态。直至气候变暖,部分冰河开始破裂,里面的大量冰块滑落山下形成洪水,山脚的冲积平原被洪水淹没…平原的居民将此现象看作成因陀罗神破冰解水的丰功伟业,并创作诗词歌颂他。在他们的眼中,喜马拉雅山脉冰河缓慢地融化下流就有如蠕动的巨蛇弗栗多。”
当唐志鹏念完的时候,会场里安静得掉一根针都能听见。显然,这些话题太过深奥了,对于没有学术基础的听众们来说。他们一时半会还消化不了,他们还需要时间来体会这些长相怪异的不是长着翅膀,就是有三个脑袋的外国蛇,或者说外国“龙”。
不过,这当然也在唐志鹏的意料之中。一般民众毕竟不是专业学者,他们的生活距离这些很远,虽然今天能到场的听众中绝对的多数都怀着对知识和热忱和对于真相的渴望,但如此多陌生知识的轰炸却不是每一个人的智力,都可以接受的。
好在唐志鹏早就料到了会有这一幕,他把画面换成了一幅照片,照片上一条蛇盘旋着,脑袋高高立起,而蛇身上则端坐着一尊漆成金色的佛像。
这幅画用文字描述,可能依然使人感到陌生。但如果你对佛教熟悉的话,那么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一尊描答当年佛祖释迦摩尼,在菩萨树下悟出大道之前的故事。
当时,这条大蛇或者说大龙赶来护法,它把身子高高地盘起让佛祖远离地面的洪水和尘土,又把又大又扁的脑袋高高地立起,让烈日风霜不至于侵袭佛祖,蚊虫飞蝇不至于叮咬佛祖,直到释伽安然悟出永离取欲,涅槃寂静的大道。
“不管是阿悉、娜迦还是弗栗多。”唐志鹏用和缓的口气说:“后来这一形像,或者说这一位龙神被借鉴到了佛教故事里。成了这样一位护法的龙王,正如我们看见的。”
“正同我上面所讲的,这种近似于蛇或者龙的形像,它们以最广泛的层度存普遍存在于诸多不同民族,乃至不同文明之中。”
“这种情况真的有如此普遍吗?”一个按捺不住青年人高声问道。
“是啊,有多普遍?”一个声音也附和道。
显然,唐志鹏成功地激起了听众们更近一步的好奇,虽然还未到听众的提问环节。但是一些较年轻的书迷,显然已经快压抑不住内心的好奇了。主持人见状,准备要维持一下会场的次序,不过被唐志鹏挥挥手制止了。
“这种情况有多普遍呢?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唐志鹏微笑道:“我只能告诉,普遍到超乎你的想像。当然,首先我们要问,龙是什么?谁来告诉我龙是什么?”
这显然不是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不过这个问题确实在敲打着每一位在场的人的内心。是啊,我们号称是龙的民族,可是龙到底是什么呢?
在古代有过真龙、应龙、业龙等不同的称呼,还有用有角无角,有几只爪子等等来区分是否是真龙,或者龙的级别。在相当长的历史里,如果弄错了其中的差别,甚至意味着死亡。
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回首数千年的文明,“龙”这个我们最为熟悉的对象似乎又最为陌生。这一些好像都是龙,又好像不全是。龙,它的范围在哪里,它的边界在哪里?
这种感觉,就像你自己的手,似乎再熟悉不过了吧。
不过,又有几个人能清楚的记得自己的手是什么模样,能记得清那些纹理的走向,汗毛的分部?更不要说指纹的形状了。
沉默片刻后,唐志鹏说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所称的龙,不管是真龙、飞龙、金龙,甚至蛟、虬、螭等这一类的生物,所共同具有的特点是它们是存在于传说中的,具有类似蛇的外形的超自然生物?”
老唐的这个抽象概念显然获得了听众们的认可,不少人听得频频点头。
“所以,当我们用这个定义来把这一类的龙、蛇形像作了一个概括之后,我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