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风云际会〔一〕(1/2)
赵瑗静静地在他怀里立了片刻,心中的担忧非但没有消失,反倒愈加浓厚起来。她托起他的一只手掌,郑重地将白玉印章放在他的手心上,轻轻说了声好。
种沂却没有接。
他抱着她摇了摇头,又将白玉印章放回了她的衣袖里,压低了声音说道:“眼下我还不能拿。”
她微微愣了一下,瞬间便明白过来。太子私下递给她印章,为的是让这件事情在她眼前过个明路,印章还是得让太子亲自交给他才行。不然,便是乱了分寸。
“奇怪……”
她喃喃自语,“我方才想到,太子竟然带了峪过来。想必你的朝服、绶带、甚至一些乱七八糟的赏赐,也会一并带过来。可他为什么……”
“你多虑了。”
他伸出手,揉了揉她的头顶,而后亲昵地刮了刮她的鼻尖,“太子只不过带了一枚峪,竟然被你胡思乱想出了这许多枝节。如果真的连朝服绶带象牙芴都一并由太子送到朔州,那只能证明一件事情:有人不想让我去汴梁。”
他说着说着,忽然低低笑出声来:“怎么可能?这也委实太过荒谬。”
莫说他是大宋一等一的戍边守将,就算一个寻常的武官,要接受天子封赏,也断然没有不让回京的道理。
“但愿是我多虑。”赵瑗幽幽叹了口气。
两人又在树荫下说了一会儿话,便一同到了驿馆歇息。由于朔州人多口杂的缘故,他们必须住得远远的,等到种沂正式将她娶过门,才能歇在一处。她等他走远了,才顺手揪了一个人过来问:“太子呢?”
“太子殿下宿在州府大人府中。”
赵瑗点点头,握着白玉印章,重新回到了州府大人的府邸上。由于被太子临时征用的缘故,州府大人的家眷被迫挤在一处小小的西跨院里,不时传来几声抱怨。她一路揪问了几个人,得知太子就住在东院,便一路奔了过去,将那枚印章还给了太子。
太子正端坐在太师椅上品着香茗,见赵瑗过来,便冲她微微点了点头:“姑姑坐罢。”
赵瑗依言坐下,看着太子慢慢把玩那枚印章,心中的不安之感愈发浓厚起来。她定了定神,轻声问道:“蒙古人那里,你有什么主意?”
“什么主意?”太子哑然失笑,“自然是要等新任侯爷接管了一万三千户封邑之后,再由侯爷镇守三军,同蒙古人交涉。唔,孤还带了些残金俘虏过来,但愿到时能有些用处。”
赵瑗心头一跳:“这么快?”
“并不快呢。”太子摇摇头,说道,“孤这回来朔州,是带齐了全套的王侯仪仗,只等父皇明旨一到朔州,立刻祭天封侯。父皇在宫中被人使了绊子,眼下正烦心着呢,连带着几位王叔也跟着睡不好觉。孤躲到这朔州来,倒是落得清闲。”
他嘴角一瞥,轻笑两声,神色竟是与常人不符的成熟。
“姑姑莫要嫌此事仓促,实在是军国大事,半点拖延不得。父皇已经决定整治东西二府,皇祖父又不管事,九皇叔也被远远地发落到了洛阳。孤瞧着,若是种将军镇不住大宋的北大门,父皇也是要雷霆大怒的。”
赵瑗听他慢慢把话说完,思维已经近乎停滞。她瞅着太子,干巴巴地说道:“新侯不入京?”
“等北疆平定之后,再入京复旨谢恩。”太子如是说。
她感觉到喉咙有些干.涩,想起方才自己与种沂在树荫下的对话,忍不仔觉到背心一寒。
汴梁肯定是变天了,否则赵桓不会让太子来朔州,还千方百计阻止新侯入京复旨。
她想起当日赵楷执意要将王妃和世子送到燕州,想起月前赵桓在福宁宫中对她说过的话,又想起太子小小年纪却是出乎意料的成熟,还有那道“废除黜面、拔擢武将”的旨意……
“姑姑。”太子站起身来,朝她远远一揖,“您一定会站在父皇这边,对么?”
赵瑗机械的点点头,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太子又说了什么,脑中纷繁芜杂地生起了许多念头,每一个都令人感觉到棘手。她机械地同太子道了别,又机械地回到驿馆里歇下,只觉得脑仁儿钝钝地疼,恨不得将烦心的事情一把火儿都烧了才好。
次日一大早,她还没起身,就已经听见外头吵吵嚷嚷。隔着门窗唤了个小厮过来问,却是太子下令,命种将军好生斋戒焚香,修身养性一个月之后,便行封侯大典。
她的担心终于应验了。
流言蜚语充斥了整个朔州,甚至朝别的州府大肆蔓延。有说新侯年轻孟.浪的,有说官家荣宠非常的,也有担心将军在西北拥兵自重的。一时间整个朔州人人自危,连带着空气也开始紧张起来。
官家特使送往朔州的旨意上明明白白写着:封种氏子沂为云中侯,邑一万三千户,半点做不得假。
她在驿馆里足足躺了三天,让纷繁的心绪渐渐宁和了些,才重新沐渣衣,去找太子。
太子拒不见客,说是要陪种将军一同修身养性。
赵瑗心中焦急,当下就从驻守朔州的西军当中点了两个会蒙古话的亲卫,与她一同前往蒙古大草原。西军众将士早就将她当成了少夫人看待,她的吩咐,自然无一不从。
临走前,她特意给种沂留下了一封书信,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
如今的蒙古,还没有养成后世嚣张跋扈的性子,就连后世赫赫有名的成吉思汗,也还没有出世。蒙古部现如今的首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