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大周王朝】(2/3)
有去理他们,就命人把事先准备好的逊位诏书取出来读了一遍,算作是他们主动让位了。正月五日,赵匡胤正式在崇元殿登基,由于在此之前,赵匡胤担任着后周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的治所设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定国号为宋,改年号为建隆,降周主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仍为后周太后,母子迁往西宫居住。
并命各有关单位焚香禀告天神、地神、农神,同时大赦天下,遣使骑快马赴四方军镇、藩国颁发诏书。由此。长达五十三年的五代终于成为了历史,天下从此进入赵匡胤时代。
赵匡胤就这么当上了皇帝,应该说还是非常顺利,但顺利的也只是过程,当上皇帝的赵匡胤遇到的麻烦其实比谁都要多。
赵匡胤是五代乱世的终结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他刚当上皇帝时,却难以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因为五代乃是极乱之世,政变频发多如牛毛,像后梁的朱友珪、朱友贞,后唐的李嗣源、李从珂,后晋的石敬瑭,后周的郭威,都是靠政变当上的皇帝。这还都是成功的案例,不成功的则无法计算。
可即便是这些政变界的成功人士。也都没有能落下什么好下场,不是在位时就被人篡杀,就是死后没几年,江山又被异性夺走,谁也逃不过这个规律。那么又有谁会相信,赵匡胤就一定能走出这个怪圈?
实际上,赵匡胤同上述那几位先行者比较起来,还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他的前代帝王柴荣是个有着崇高威望的一代雄主,以至于人们都对他十分怀念。而赵匡胤毕竟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干部。如果过分诋毁柴荣的明君形象,会被人看作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但如果放任人们对柴荣的仰慕之情,则会显得自己所建这一朝来路不正。同理,对于柴荣生前使用过的那些大臣。如果一概摒弃不用,朝堂不免要为之一空。如果照常使用,这些人都是前朝的重臣,免不了要有追思故主之情,又焉能对自己尽忠报效?
看得出来,赵匡胤虽说是顺利登上了皇位。但处境也不是很乐观。各方面关系都很复杂,如果处理不当,一招不慎,弄不好就会满盘皆输,这一点就连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都看得一清二楚。赵匡胤登基那日,有人取悦杜太后道:“母以子贵,您的儿子当上了皇帝,那您自然就是万民之母了。”杜太后却面带忧色,说道:“皇帝是万乘之尊,自然是尊贵无比,可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如果守不住皇位,想退下来当个平头百姓也是不可能了。”
杜太后心中的顾虑,绝非杞人忧天,当属居安思危中的真知灼见。然而赵匡胤之所以能成为史上最强的篡位皇帝,靠的绝不仅是他长得那张四方大脸,而是他超乎寻常的政治手腕。
自古以来,篡位而得天下的皇帝们,往往疑心很重,对于前朝旧臣,非但不能给与重用,往往还要大加杀戮。至于前朝的宗室,那就不用提了,更是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这是由于自古以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就大搞愚民教育,宣扬“天命论”,把皇帝比作是天、父,只要是当上了皇帝,那就算端上了铁饭碗,不管明也好、昏也罢,都是终身制,不死绝不下台。
谁要敢抢班夺权,谁就是乱臣贼子,正所谓“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这种理论虽然荒谬,但是由于统治阶级从童蒙时期就开始对人灌输,所以它根深蒂固,几乎所有人都视之为真理。
那些篡位之君们当然也是受这种教育长大的,所以在篡位之后,心里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出阴暗面,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见不得光,开始怀疑一切,进而再打倒一切。这几乎是历代篡位之君都走不出的怪圈,然而赵匡胤这个史上最强的篡位之君,在这一点的表现上,却显然要从容得多了。
赵匡胤称帝后,立即将柴宗训封为郑王,并将符皇后封为后周太后,母子迁往西宫荣养起来,这样也就算守住了道德底线,同时也算给那些追忆前朝的人一个交待。
这样的安排,对朝局的稳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柴宗训在二十岁那年离奇而死,他是五代最后一个帝王,庙号周恭帝。柴宗训死时刚刚二十岁,估计是被赵匡胤潜规则了,但那时已是开宝六年(973年),北宋立国已有十几年了,政局已稳,柴宗训虽说死得不明不白,但也无关大局。
对于前朝那些大臣及各地藩镇。赵匡胤也都给与加官进爵。后周原有的三名宰相,赵匡胤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并给范质加了侍中衔,给王溥加了司空衔。给魏仁浦加了右仆射衔,这种加官方式实际意义不大,跟这几人在政治局中的排名也无关。但既然加了官,福利待遇肯定要往上浮动,也算捞了实惠。
地方藩镇中。第一个加官的是天雄节度使符彦卿。符彦卿前面简单介绍过,是柴荣的老丈人,柴宗训的外公,当然也就是赵匡胤这次政变主要受害者之一。赵匡胤为了安抚他,赶紧给符彦卿加了太师衔,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
范质、王溥、魏仁溥、符彦卿是后周的几个头面人物,其余人等也都有封赏,就不一一细说。而对于在这次兵变中的有功之臣,赵匡胤也没忘了给与封赏。
他即位之后,即将赵普从掌书记升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将石守信由殿前都指挥使升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将高怀德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