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冰壶秋月 爷爷妙护孙(1/3)
匆匆地吃过早饭以后,菊花捡了二十个鸡蛋,用篮子装起来,给老爷子带上。
刘七在菊花的千叮咛、万嘱咐中,走出门去,往老爷子的屋子走去。
要说这刘老爷子的来历呀,那可是不简单。咱们长话短说吧。
想当年,刘七的爷爷,也就是刘老爷子的父亲,曾是前朝的探花,官列二品,是在紫禁城里直接侍奉皇帝的。
可到后来,不知怎么了,清军打进关里,明朝皇帝又上了吊,眼见得要受外族人的统治。
老爷子此时心灰意冷,趁着宫中混乱,抛下妻女,只带着一个管家与他那不满十二岁的小儿子,乔装改扮,偷偷逃出京城。
然后,隐名埋姓,来到了这深山之中,悄悄的住进了当时只有五户人家的这个小山村。
虽然,后来他派管家出山,多方寻找自己的妻女,可是,由于当时人荒马乱的,一直也没有音讯。
这老爷子也是一个豁达的人,既然妻女找不到了,干脆定下心来,精心地抚养和教育自己这唯一的小儿子吧。
因此,这小儿子从小虽然生长在深山里,可是,却是在严格的教导和训练下成长起来的。
说起来,这小儿子也够聪明伶俐了,才刚刚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就达到了:什么识文断字呀,测量计算呀,儒道学说呀,八卦周易呀,风俗礼仪呀……,无一不会,无一不精。
就连从不在儿子面前表扬别人的老爷子,有时候,避开了儿子,也禁不住对跟随自己多年的老管家说:“这小子啊,要是赶上前朝那样的科考,说不定真能拿个头名状元呀!”
不过,老爷子已经在自己的儿子面前立下了规矩:“以后凡是老刘家的人,一律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一律不准去官府当官。”
这是一个老探花为官三十多年,混迹官场,看透官场黑暗后,所发出的肺腑之言。
以后的刘家后代,一直都遵照这个家规。
等到现在的刘老爷子长到二十三岁时,在父亲的主持下,娶了当地王姓家的女儿为妻,日子过得美美满满。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这刘老爷子的妻子真叫争气呀,先是为刘家生下了一对女双胞胎,后来,连双胞胎在内,再加上单胎,一共连续为刘家添了九个大胖小子。
这一来,刘家就是人丁兴旺了,全庄的人都很高兴,干脆把自己的村庄就叫做了刘家庄,推选小孩的父亲——即现在的刘老爷子为族长。
族长的父亲,是在喝完了他的第十一个孙子出生时的喜酒后,无疾而终的,那一年,他已经是九十六岁高寿了。
自从当上了这个族长后,这十一个孩子的父亲就没有消停过。
对内,他得想办法抚养家人和教导孩子。对外,他得协调好自己家族与外姓人家之间的关系。
近几年来,不少的外姓人家,或逃荒要饭,或走投无路,来到了庄里。
根据老爷子的指令,凡是想留在庄里的,一律要接济人家,帮助人家盖房安家。
老爷子活着时留下的几两银子,现在,已经基本上花光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个族长当得不易呀!
孩子的爷爷活着的时候,虽然,老管家早已去世,可还有个帮忙的:教育孩子的事情,孩子的爷爷是很在行的。
可是如今,里外全靠自己一个人了。孩子的爷爷临终时曾特意嘱咐:决不能让刘家的后人都变成山野村夫。现在,除了忙日常的一些事务,还要每天去私塾给孩子们讲课。
这个族长,实在是一副不轻的担子呀!
尤其是近几年来,刘家庄有些不顺。
自从把两个大女儿远嫁他乡以后,三年前,老二和老三出去做山货买卖。
可是,老三却在外面身染伤寒,回来后就去世了。
为此,他决定:以后没有什么大事,刘家的子孙一律不准到山外面去。
这也符合当年老爷子隐名埋姓的初衷,刘家的人倒也遵守,又过了两年的平静生活。
可是,到了今年,山庄里就不怎么太平了,自从那条恶龙出现后,闹得山庄里人心慌慌,鸡犬不宁。
鸡、狗、牲畜死了就死了吧,可是,在他的眼皮底下,一个小孙子,一个小孙女,说没有就没有了。而且还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让自己这个当爷爷的能不揪心吗?
更值得自责的是:自己也是近七十岁上的人了,识文断字一辈子,对此,却拿不出一点解决的办法……。
上火、自责、懊恼,三火齐攻,硬生生的将个身板硬朗的老爷子给放倒了。
今天清早,刘老奶奶这不,刚服侍着老爷子勉强吃了一口饭,又喂上了大夫留下的药,然后,让老爷子披上棉袄,身子倚墙坐着休息。
就在这当儿,刘七就推门进来了:“娘:爹好些了吗?”顺手把筐里的鸡蛋放在锅台上。
“七儿,这么早就过来了?进去吧,你爹好些了,正在炕上休息。”娘回答道。
掀开门帘,看见老爹坐在炕头,斜倚在墙上,花白头发遮掩下的额头上布满了汗珠,正在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爹,你好些了吗?”刘七关切地问道。
“七儿,来了?……爹已经好了,……再一天,就可以满庄跑了。”老爹喘着气,停顿了两次才回答道。一边说着,老爹一边将身子往炕里挪了挪。
“爹,你可要注意身体呀!全庄的大小事情还都得你来操心呢。”边说着,刘七也坐到了炕沿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