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落魄的伯乐(1/2)
记得第一章是“老二上酒”,虽然具有江湖豪情,但他觉得章节名要改下,第一章要突出主角,不能让读者混淆。
干脆第一个章节名称改为“傻子少爷”,这样更接地气读者也更容易理解,而且期待着主角的出现。
夕阳照在他的脸上,如果现在能有一杯浓茶最好不过,摇头叹息暂且凑合吧,继续自己的写作大业。
一手漂亮的行书跃然纸上,庞中华字帖没有白练,写字这方面也算家学渊源,重生前他还专门临摹过王羲之的兰亭序。
谁都不会想到,这样一部划时代意义的武侠小说,就在高中教室中诞生了,学习反倒成了调剂品。
因为有记忆作为参考,不会出现卡壳的现象,下笔如有神,没有任何的停顿,截止到周六下午,已经完成了三万字的稿件,把矛盾与冲突全部提前展现出来。
最后,他想给自己一个风骚的笔名,思考半晌没有一个满意,干脆就叫紫霄,懒得想那么多了。
2000年5月14日,星期天,今天正好是母亲节,任飞根据之前查到的地址,发了一封挂号信,将稿件邮寄出去。
希望能够尽快通过编辑的审核吧,最多等两个星期,否则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扬子晚报》或《南方都市报》了。
这两家报刊,也算是华夏报刊发行量中执牛耳者,虽读者仅限于某一地域,但确实有自己特色。
中山距离燕京只有不到两百公里,稿件第二天就到了编辑部,却被束之高阁,甚至没有人真正看稿件一眼。
《华夏电视报》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个专栏,尤其看到寄信人仅是一名高中生,还一个很土的笔名,就更加兴致缺缺了。
《华夏电视报》所在办公大楼,其实正在召开一个会议,民众娱乐方式多样,导致报刊的发行量直线下跌,这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报社臃肿的机构人员,更使得报社雪上加霜,只能够苟延残喘。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书记数次召开各部门会议,却是没有什么好办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丰富,娱乐多样化已是大势所趋。
之前增加了“漫画”、“如是我读”等版面,效果犹如鸡肋,因为思维僵化,之前从未想过增加娱乐版面。
“华夏电视报”本身就是为了娱乐,却将娱乐忽视,不得不说是一个失败,难怪许多00后,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了。
“由于发行量锐减,我们单位的利润大幅下滑,单位现在捉襟见肘难以维系,诸位有什么好的建议?”书记发问。
“只有让部分工人下岗了,国企改革现在如火如荼,我们能够坚持到现在,也已经尽力了,必须要壮士断腕!”办公室主任开口。
“关于下岗的问题,相信各位都有想过,只是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愿提及,可我们不能欺骗自己,下岗安置已经势在必行,到底应该谁下岗,如何进行补偿?
我想听下在座各位的想法!”书记好像早有所料。
“现在因为报刊发行量减少,编辑、排版、印刷等各个部门都有人员富裕,建议一视同仁,按照比例进行下岗安置。”办公室主任再度开口。
众人心中清楚,今天是一出双簧,下岗的基调已经定好,几家欢喜几家愁,死道友不死贫道就好。
“买断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目前我们还能勉力支撑,都按最高标准买断,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做到的了。”书记说。
“长痛不如短痛,根据之前核算,每个部分下岗30的比例,符合报社情况,如果进行不彻底,最后只会尾大甩不掉,还有那些吃空饷的,更是绝对不能姑息,这次全部一刀切吧。”办公室主任说。
众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居然下岗如此多比例,纵使按照最高标准买断工龄,回家也只能坐吃山空,没人愿意下岗。
“书记,我有一个提议,开源节流必须两手都要抓,只有增强我们造血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行部主任说。
“这个提议不错,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希望大家集思广益,下岗是杀鸡取卵,但却是形势所迫,大环境大家都看得清楚,下岗虽解决燃眉之急,以后又该如何?难道要眼睁睁看着报社倒闭?”书记语重心长的说。
“如何为报社盈利,这关系到在座每位的切身利益,必须要实现自力更生,不能创造价值的人,必须要舍弃了。”总编辑也开口,大意是支持这场下岗改革。
这些领导人物滔滔不绝,却没有提出任何有效办法,最终结果还是要下岗,许多人都心有戚戚。
赵楠是一名小编辑,这次负责会议记录,听罢低头不语,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分配过来才三年时间,无论资历还是人脉关系,与部门其他人,都不可同日而语,这次下岗名单,肯定少不了自己。
父母还在农村种田,本来计划年底结婚,如果下岗的话,对他是晴天霹雳,根本就没有心理准备!
最终,会议做出最终决议,各部门三天时间确定下岗名单,不分亲疏远近,只看工作能力,话虽说的漂亮,如何操作大家却心知肚明。
从会议室离开,赵楠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现在各个单位都人员冗余,又岂会有自己位置?
即便拿到买断的钱,因为工龄太短,到手也没有多少,他是家乡父老的骄傲,回去如何面对父母?
赵楠对未来充满了迷茫,甚至有些愤世嫉俗,纵有满腹经纶也是生不逢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