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醉酒人(2/3)
使得男性愿意投资这个孩子。所以随父姓作为一个社会制度,也是一个标示主权的意味。这个世界更多的动物,雄性是不在乎雌性的后代是否是自己的,因为自己插完就走了,不需要任何投资。而人类男性则面临着喜当爹的危险,要为后代做高昂的投资,而后代有不确定性,所以随父姓也是对男性做出的牺牲获得的一个权利。姓氏的父系继承制告诉父亲们:”这个婴儿真的是你的孩子,因为他随你的姓!“动物世界里面,比如雄狮,还会咬死非亲生的幼崽,人类也是,有些父亲不爱孩子,有些爱孩子,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妻子表现的是否能让丈夫放心。比如如果妻子嫌弃丈夫,爱发脾气,觉得丈夫比不过隔壁老宋,又或者妻子是女权主义者,等等表现,都会让丈夫潜意识里觉得她出轨率高,从而怀疑孩子是不是亲生的,当然出轨就更严重了。而随母姓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潜意识给男饶感觉就是“孩子不一定就是我的,因为不随我的姓”。如果两个孩子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那么对母亲来没什么区别,因为母亲100确定孩子是亲生的,可是对父亲来就不同了,父亲会潜意识里觉得随自己姓的孩子更是自己亲生的,所以会不知不觉的更偏爱随自己姓的孩子。虽然现代社会有亲子鉴定,但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改变千百万年来形成的本能。也有些人非要父亲爱不爱孩子和是否随父姓无关,因为有的父亲孩子随父姓,父亲照样不管孩子,甚至虐待孩子。的确不否认有这样的事情,就好比你遵守交通规则,照样可能遇到酒驾的司机撞你,或者精神病司机恶意撞人。这些意外是你遵守交通规则也很难避免的,可是并不代表你遵守交通规则就没有意义了。遵守交通规则出意外的概率明显低于不遵守交通规则。随父姓的情况也一样。没有证据显示采集比狩猎更优越而使母系处于支配地位。到了可以讨论姓氏的时代,农业都发展几千年了,父系在体能,生理的优势决定了无论以何种方式生存,都不会存在所谓的母系社会。社会的大多现象都是后起,唯有抚育后代则是母亲的性。男子奔波于外,女子为抚养后代,居住必须固定下来,所以当时土地房屋为女性所樱男子则入居女子之家。即是夫从妇居的时代,类似今仍存在的走婚。这里没有谁处于支配地位的问题。因为尚无婚姻制度,子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这个时期应从母姓。早期姓氏多从女字边就是这个原因。当农业可以完全满足生存,男子不再流动,而是聚居起来,形成部落。男子地位开始远超女性。有财产者,传之于子。职业地位也是父子相袭。人与人之间交往,需要知道其父而不必知其母,母性开始易为父姓。古时将人团结在一起,依靠宗族。一族之人,不能永远聚居一处,必有迁居他出者,就有了支派,有支派就需要区分来表示,就是氏。氏的命名方法很多,住地,国家,官职,爵位……都可以拿来用,这叫氏姓。原来的姓叫本姓或正姓。
所谓“姓”,就是指始祖的出生,后世繁衍百代,姓不能变;所谓“族”,就是附属,始祖之旁枝别属需各自立“氏”,以别贵贱。《礼记·大传》:“系之以姓而弗别”,“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这是“姓”之所以不能变,其作用主要是避免后世近亲通婚。从优生优育角度而言,周人建立姓氏制度以防近亲结婚,有一定科学道理。因此,姓的作用在古代,最主要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产下发育不良的后代。在那个年代,人口数量并不是很多,很可能看起来陌生的男女,上三代以内就是同族人。如果没影姓”,也许在懵懂之间就近亲结婚,生下畸形儿的概率自然大大增加。所以,周人特地制定了“同姓不婚”的礼制,防止这种悲剧的发生,无疑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姓代表了血缘关系,氏则是在同姓的基础上区分出家族分支。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同姓不通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先秦时期。韩国的王族是韩氏,魏国的王族是赵氏,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都是姬姓,跟周子是有血缘关系的。楚国有屈氏、景氏、昭氏三大望族,楚王一脉则是熊氏。但实际上熊屈景昭都姓芈,往上追溯个几十代都是王子皇孙。之所以同一个姓下会有不同的氏,就不得不提到分封制了。有周一代,氏的最主要来源就是封地和官职,部分来自祖辈的名或谥号。先来自封地的氏,这也是最常见的来源,一般来,你的封地叫什么,你就可以叫什么氏。比如你的封地在夏,你就可以自称夏氏;封地在陈,那就叫陈氏。并且,随着封地的改变的,你的氏是可以改的,这点很重要。姓是随着血缘流传下来的,除非重大的变故,轻易不会改变,而氏就相对随便得多,你封地换地方了,就可以改。秦始皇嬴政,理论上他是赵氏,原因是秦国以前弱而赵国强大,恰好秦国国君跟赵国国君祖上是堂兄弟(都是嬴姓),于是蹭了人家的氏,看起来nb一点。但随着秦国的崛起,再加上嬴政年轻时在赵国过得不好,秦始皇显然并不喜欢赵这个氏,这时候你他是嬴姓秦氏也是没问题的。氏的另一个来源则是官职。例如上官,太史,现代许多复姓就是这么来的。来自祖辈的名或谥号的会相对少一点,比较有名的是庄氏,来自楚庄王的谥号“庄”。现代的庄姓如果不是改姓的话,很可能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