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真正的科学(1/2)
崇祯八年式和九年式研制的都很顺利,到了十年式的时候,大明的技术似乎遇到了瓶颈。
不仅建造进度成倍拉升,而且质量也不如人意,作为第一舰队的旗舰,到达马尼拉的时候就发生小型渗水事故十多次。
其中舰船设计不合理和需要改进的意见整理的三百多处。
朱慈烺也理解,毕竟八年式和九年式,是一种技术追赶,在欧洲经验和大明造船经验的结合下,前面两种船建造的都很顺利。
十年式是创新,即使是同时代的欧罗巴跟十年式一样大的战舰,也是欧罗巴最前沿科技。
大明不是没有造过这么大的船,而是没有造过这么大的战舰。
谁也没有料到炮口每增加一寸船身受到的力就会倍增,大明也不知道仅仅开炮的后坐力横摇系数能达到十度以上。
然后是钉子,船小的时候,钉子钉进去船就牢固了,但是船大了之后,船身来回摆动,加上火炮射击的震动,很容易钉子就崩掉了。
所以不得不使用铆接,然后发现铆接也不是那么容易,铆接头容易被海水腐蚀,三千多吨的大船,每上船台修一次都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铆钉不能坚持一年,那么就不能在船上使用。
十年式还好,虽然是大明技术的瓶颈,追后它还是建成了,经过工匠的努力,也能量产了。
但是难产的十二年式,有可能要等到明年变成复兴二年式了。
这个是需要大明的造船技术整合之后再突破!所有的经验在这个大家伙身上都要打一个问号。
在科技没有更新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工匠一次次的实验,确认每一个步骤和零件都没有问题。
例如船帆的厚度多少,面积多少,揽绳的粗细,船锚的稳固性,炮火的后坐力,甚至排水之后船底的水压等等。
这不仅仅是一艘船,这是对大明造船业的一次革新,在这个时代,再没有一种东西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和工匠实力了。
而旗舰实际意义不大,但是它代表的是国力,依照后世武器使用的经验,最好的最先进的,数量可以少,但是不能买有。
当然实用性来说,还是能大量建造的,威力和造价平衡,正好合用才是舰队的主力。
十年式就扮演着旗舰的角色,他代表的是大明的国力和面子,把他开出去,其庞大的身躯,密密麻麻的炮管就是对敌人最大的威慑。
大明现在最划算的船是崇祯八年式,经过改进和让民间造船厂协助造船壳,这种船的建造成本已经降到最低。
而民间船厂通过对该船建造中新技术的吸收,也推动了自己的技术进步。
例如江南地区今年就出现了一种新福船,外型上模仿盖伦船,船帆上也是软硬兼具。
原本没有朱慈烺参与,西班牙已经开始没落,从这个时候开始,英荷之间的争端才是十七世纪后半程的核心矛盾。
也正是这个时候造船技术飞速发展,战列线战术开始日趋成熟,战列舰分级制度确立。
朱慈烺讨了个巧,大明先确立了分级制度,并且提出了战列线战术。
历史上风帆战列舰发展到顶峰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百三四十门四层炮窗排水量超过五千吨的巨兽。
但是英国用舰炮教给西班牙和法国一个道理,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一味求大,只能最后糗大了。
所以十二年式并不是什么多着急的事情,朱慈烺的打算是通过推动十年式的建造来促进大明造船业的进步。
如果十年式批量建造,那么九年式的成本一定会进一步降低。
等到跟西班牙开战的时候,十年式和九年式组成的主力舰队里,每个舰队有一艘到两艘更大的复兴二年式,正好比现在的第一舰队提升一个量级。
而再往后船只吨位的增加和新技术的应用,军舰建造就不再追求更多的火炮了,而是改为更大的火炮。
一直到铁甲舰时代,再到巨舰大炮时代,这是一个完整的技术演进过程。
回到船模室,朱慈烺看到了大明最新设计的是十二年式,本来已经定型的船又改,完全是因为上次的大琉球海战的功劳。
荷兰不愧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仅仅十几条船无论是火力还是吨位上,都不如大明,但是他们单船的火力密度完全不弱于大明多出十几门炮的大船。
而且在船只灵活性上,船速上都有优势,要不是大明船多采用围殴的办法,大明还不一定能胜。
如果相同数量的大明战舰和荷兰战舰对战,那么输的铁定是大明战舰。
从这次海战中,大明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船只灵活性和船速上进行了改进,不仅是十二年式进行了重新设计,包括八年九年和十年式都有相应的改进。
从船模上看,新十二式船身又被拉长,船首吸收了飞鱼级的成功经验采用了飞剪首方尾,为了使得船身重心更低,进一步消减了甲班上的建筑。
管事的介绍:“现在就等着新炮试制成功,新炮如果成功,新船的战斗力将会倍增。
管事说的新炮就是带有膛线的前膛炮,随着大明炼钢技术的日趋成熟,钢材质量进一步提高,钢炮已经开始逐步取代铸铁炮。
而海军这边,对于机动性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所以选择上更多,炮厂根据朱慈烺提出的米尼弹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式火炮,米尼弹加上膛线,其穿透力大增之后也使得开花弹变为了可能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