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收获(1/2)
“小薇,现在你可以告诉我这些古董的来历了。我可是花了将近二百英磅。”苏菲皱着眉头说道。
“当然,我不会让您的投资毫无价值的。”
小薇自信地说道,“组成钱山的那些古币都是真的,但绝大多数没有什么价值,但其中有两枚古钱,一枚是‘大齐通宝’,截止我所处的年代,一共才发现了两枚,而且我相信其中并不包括现在的这一枚;另一枚是三孔布,这枚古钱的拍卖价曾经达到三百多万……我指的是人民币。另外,你让服务员准备一些工具……”
“好吧。”苏菲打电话让服务员送来小薇所说的工具,虽然服务员有些奇怪,但对于客人的合理要求他们是无法拒绝的……不一会儿,便有服务员将她所要的东西送了上来。
“谢谢!”打发走服务员之后,苏菲掂着一只敲骨锤,有些犹豫地指点头那坨钱山,“小薇,我该怎么做?”
“砸碎它。”
“砸碎?你确定不会砸会那两枚古币?”
“放心吧,这坨钱山应该是收藏那两枚古币的人有意做出来掩护它们的,看上去锈得很结实,你只需要在中间部位轻轻一砸,就整个散架了。”
当!
没等它说完,苏菲的锤子已经落了下去,‘哗啦’一声,那坨钱山果然碎掉,生了锈的铜钱滚了一地,不过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那两枚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古币。
“这枚就是大齐通宝?”
苏菲放下敲骨锤,拈起其中的一枚……这枚铜钱,直径只有2.3厘米左右,厚度尚不足一毫米,一面为光背无字,而另一面则是用隶书写着“大齐通宝”四个字。不知道它的前主人是怎么存放的,这枚古币上没有丝毫的锈迹。呈现出一种青中带紫的光泽来,仔细看去,给人一种古朴沧桑的感觉。且整枚铜钱字迹清晰,品相完好,包浆圆润,看上去那些散落的铜钱简直就是破落户,根本没的比。
“对。大齐通宝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铸造的第一种南唐钱币,它之所以称“大齐通宝”,是因为吴国皇帝让位给他前,已封他为齐王。由于‘大齐’这一朝代存在的时间很短。同时此钱铸量又少而精,流传至今已屈指可数,故格外珍贵难得。”
“就算是珍贵。恐怕在外国人眼里也不值那么多钱吧?”苏菲反问道。
“那个……倒也是。古董的价值只有收藏它们的人才知道。”小薇表示同意。
“那这一枚呢?明明是铜钱,为什么叫三孔布呢?”小薇又拈起另外一枚铜钱问道。
这枚铜钱看上去像是一个挂饰,首部与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通长60毫米,腰宽30毫米。重13克,文字清晰,铜质微红。面、背周沿有边廓,铸造精美。面文“‘武阳’两字上下书写,‘阳’字左右两边分距较大,与‘武’字呈三足鼎立之势。背面首穿孔上铸有数字‘十五’。背文‘一两’字体稍倾斜。
“古代有一段时间用布帛作为交易货币,所以后来也以‘布’来称呼铜钱。不过,这里的‘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小薇很认真的给苏菲科普。
“难以想象,就这私两枚铜钱就价值数百万!”苏菲好奇地把玩这两枚钱币,她不是真正的收藏家,所以对这方面的认识不是很深。但被小薇这么一说,倒是觉得有些意思了……敢情每件物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也都伴随着一段历史。
“这只茶盏又有什么讲究?”苏菲拿起那只灰黑色的茶盏,实在看不出它有什么堪比那两枚古币的价值所在。
“你先用纱布蘸上油,均匀涂抹在茶盏的内外壁上,然后再用干净纱布反复的蹭……”小薇指点道。
就像是变戏法一样,在苏菲的揉搓下,茶盏胎壁上的灰白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非常纯净浓亮的漆黑色泽,釉面漆黑光亮,光可鉴人。这种黑色非常内敛,透发出一股庄严、古典、雅致的气息。另外在茶盏的内壁,却有点点油滴似的斑纹。这些斑纹在揉搓之前,若隐若现,似有若无,非常不显眼。可是在这个时候,却呈现出斑斓绚烂的效果,仿佛孔雀翎毛一样漂亮。
“呃,确实的,用它做猫食碗有些可惜。”苏菲举起这只茶盏,认真地端详着。自从上次在那个小镇得到了一笔意外的捐赠,她对于瓷器也有一定的了解。不过,要想像专家那样辨别出它的来历,那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这是定瓷,北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所出的珍品,至于价值嘛……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小薇简单地解释了一下定窑的来历。
“这本书,香祖是谁?”
苏菲又拿起了那本书……这是一部手稿,保存不是很好,在手稿的前半部,有明显的由于虫蛀、汗迹、油渍、灰尘等物所引起的霉变,很多字体都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下半部的品相倒是不错,只是语言是用文言文的形式书写的,隐晦难懂,并且很多繁体字庄睿也不认识,只能是连猜带蒙的看下去,大致意思倒也搞清楚了,其内容包罗广泛,多为作者论衡其说,抒个人情怀。手稿的后几页,却全部都是一些诗作,多为一些七言绝句,虽然苏菲现在也在学习古诗词,但理解上还要有些差距。不过,后面几页诗作下方,均印有一枚红色篆体印章,上面的字却是她不太认识的,唯一有线索的就是封皮上的四个字——香祖笔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