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潼关城头的剑仙(1/4)
潼关城外,满清东路军大营。
豫亲王多铎今天起的很早,多年的戎马生涯让他即使想睡个懒觉,到了晨起掌号的时候也会自然转醒。
此次进取中原,朝堂内也不是风平浪静的。兄长多尔衮虽然贵为摄政王,但是毕竟不是皇帝,不能只手遮天。身边还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
虽然今年多尔衮趁着定鼎北京之际,将济尔哈朗从摄政王改封为了辅政叔王,但始终都是身边的肘腋之患。
多尔衮太需要战场上的不断胜利,来确定自己朝堂上的威望了。
去年入关之前,范文程给多尔衮制定的战略规划,最大胆的构想也不过是以黄河为界。
可即便如此,朝中也有不少的贝勒,额真都私下里认为这个计划实在是太过冒险。
中原花花世界锦绣江山的确不错,可那终究不是满人的久居之所。最稳妥的还是依照旧例,趁着明朝内乱之际,大肆掠抢一番,再撤回关外。
可是多尔衮的野心极大。他力排众议,不但去年把都城从沈阳迁到了北京。今年又制定了更为激进的战略计划。将大军分为两路。双管齐下,要一举定鼎中原。一役毕太宗皇帝当年的未就之功。
这两路大军的统帅都是多尔衮的亲兄弟,西路军的统帅是阿济格,负责伐顺。而东路军的统帅是多铎,负责伐明。
然而这个定鼎中原的计划在中途出了岔子,最后就演变成了两路伐顺的局面。而多铎眼前面对的就是号称天下锁钥的坚城——潼关。
这潼关北临黄河,下接秦岭。如果在华夏大地画一个十字的话,这潼关就正好是在这个十字的正中心位置。这把锁解不开,这大清夺取天下的野心就完全都是空谈。
多铎带着大军和李自成在潼关之下血战了十数天,可以说不分伯仲。正在多铎发愁如何攻下潼关之际,北面却传来了好消息。
西路军统帅阿济格和吴三桂、尚可喜的大军,已经到了陕西榆林一带,兵锋直指长安。
李自成如果还敢在潼关和自己纠缠,那么等阿济格的大军一到,到时东西两路大军形成合围之势,大顺国就有灭国的危险。
果然不出所料,李自成顾此失彼,不得已之下只好投子认负,连夜带兵撤出潼关,返回了长安。
就在昨天晚上,潼关的守将马世耀递来了降书,说要今天早上开门献城。
能兵不血刃的接手潼关,多铎自然是极高兴的。潼关距离长安只有几百里的距离,兵马旦夕可至。
自古以来从没听说过潼关失守,却能守住长安的。看上来这夺取长安之功非自己莫属了。
自己临出北京之时,兄长多尔衮反复嘱咐:汉人人数众多,十数倍于我大清。此次出兵务必恩威并施,不可一味贪杀。
所以多铎今日准备给足马世耀的面子,决定自己亲率大军接受马世耀的献城投降。
不过面子是面子,这伪朝流寇的伯爵和自己堂堂大清的亲王自然是没法比的。因此多铎早晨故意拖沓了些时间,直到吃过了早饭,鼓响了三遍之后才不慌不忙的领军出营。
虽说只是简单的入城受降,但多铎领军多年,攻守之间颇有名将风范,行军自是谨慎周全。自己这次带着大队人马入城,可主营却也没有拆去,反而留下了一少部分看守。
这次出征,他身边还有两个帮手,分别是大清朝封的两个八旗汉军王爷:怀顺王耿仲明和恭顺王孔有德。
这次潼关大战中,孔有德可谓出尽了风头,其心腹家丁操着红夷大炮轮番轰击顺营,所向披靡,实在是立下不少军功。不愧经常私下里自号为“乌真超哈之祖”(注1)
多铎深知雨露均沾的道理。这次入城便没有让孔有德随行。而是让他率领本部人马看守主营。自己则亲率大军和耿仲明一起进城受降。
...
等多铎统帅大军磨磨蹭蹭的到了潼关城外时,太阳已经升的老高。早晨那些衣着怪异的人马早已进入城中。
城外只留下了马世耀和大顺的一干官员。一个个的在城门口大眼瞪着小眼,面面相觑。
这一大早晨,几千来历不明的人稀里糊涂的就进了潼关,而且上来就抢占了城头,府衙等关节要隘。偏偏任凭你怎么问话也不回应。怎么想着这事儿都里外透着古怪。
多铎也是离得老远便看到了大开的城门和城门口犹疑张望的马世耀等人,心中不免有些不快。
“这马世耀好不懂事,怎么说我也是亲王之尊。如今给你好大面子亲自前来受降。你要是懂点事情的也应该早早的跪在城门口。
像这样在城门口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的,可真是一点尊卑礼节都不懂了。怪不得这帮子流寇成不了大事,窥一斑而知全豹耳。”
而与此同时,马世耀自然也看到了多铎的大军。
在清军正中的位置打出了三军司命旗和主帅旗。旗子下面有一匹白马。马上的将军一身石青色的亲王盔甲,腰间一条金黄色的勒甲绦明晃晃的扎眼。头上是一个金色的头盔,高高的红色盔樱之下还盘着两条金龙。
马世耀知道旗下的必是多铎无疑,慌忙带着众人跪倒。突然又想起城头上的那群可疑之人,于是用手指了指城头,又指了指多铎。
离着老远手中不断比划。意思是问多铎这城上的一干人等是不是清军这边派来入城打前站的。
多铎离得太远,自然不知道马世耀比划什么,只看马世耀不断用手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