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亲事(2/3)
”“但这些内容都是宋公想的。”
“没关系,当时逗家人一乐罢了,再经传扬,我看过。良莠不齐,写得好的是他们的本事,我能不能占有其名,写得不好的,格调低下,更不能将我的名字写在上面。”
“倒也是。”
“明远,做好这件事,不怕花钱,我支持,一旦做好了。将是垂名青史的大事件。”
“不敢。蒙受皇上信任。心中戚戚……宋公,我还想请教一件事,李公南贬……”
“明远,”宋九脸色一阴。道:“汝是君子,何谓君子,温良恭俭让,不会勉人为难,如我的小妾扣于契丹,我有能力将她救回来?”
宋九对李崇矩不恶,然而当年李崇矩的事做得是不厚道。赵匡胤设枢密院与三司,正是切割宰相之权。因此后来以楚昭辅为三司使,李崇矩为枢密使。赵普为中书门下平章事。
赵匡胤希望的是三个部门形成一种鼎足,再用他的平衡之道,他的帝位就安心了。
做为李崇矩,不一定非要与赵普闹矛盾,但当时的赵普镇压赵匡义。击杀姚恕,将符彦卿弄得死去活来,几乎快成了第二个李林甫蔡京了,那种时候李崇矩却与赵普联亲,意味不能不说不深长。
李崇矩的命运于其说是卢多逊的挑唆,不如说是赵匡义的报复。
一旦当时赵匡义没有手段,将局面扭转过来,因为李崇矩的倒戈,宋九,卢多逊,以及其他人,包括赵匡义都会很悲催。
宋九没有那么大的肚量,就是肚量再大,也说服不了。
李昉因为陶谷诬陷,遭到贬职,在下面飘了数年,那时陶谷等人死了,赵普将李昉拉了上来,担任中书舍人,因为不懂规矩,看到中书的小吏堂前官,居然施礼,让天下人耻笑。
宋九不顾脸面,向下面各州县官员请教,也让天下人耻笑。
可能这两件事皆会记于史书。
但宋九不会这样想,李昉与自己不同的,自己是不懂就不会装懂,遇到不明白地方才请教,才折节下问。但李昉那不是不懂礼仪,而是谄媚。包括卢多逊攻击赵普时,赵匡胤问李昉,李昉答道,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
宋九看着李昉,不由地若有所思。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才让他更加反省。
在宋朝做官早朝让宋九很头痛,特别到了冬天,因为不敢误早朝,四更一开始,就必须要起床穿戴梳洗,这很麻烦。但除了这一条,在宋朝做官还是很舒服的。
陆续的增加薪酬,宋九此时每年各种薪酬补贴,达到三千多缗,若再加上不停的赏赐,会更多。也就是不需要额外的产业,仅靠朝廷的福利,就足以让一家人过上舒服的生活。同时还有一个福利,假期多。再加上轮职,一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放假。
宋九也没有做焦裕禄,放假时也与家人出行游玩,或者偶尔去书院的那个试验室,边参与研发边指导,或者呆在家中享清福。
这一天宋九正坐在家中,符昭寿带着一个黑妞与一个白妞来拜访他。
它也是宋九带动的产物。
最初诸衙内在宋九带动下,让海船去高丽与倭国。但那时宋潘两家的船只已经放手于南海诸岛,西至大食了。
接着符家,韩家,高家,石家等与宋九交好的衙内,也让家中的船只南下南洋或者西下大食。
宋九除了谋利,也有其他的一些做法,让家中的管事从西方带来一些好奇的学者,与宗教、科学、哲学等各种书籍,甚至少数真正有学问的学者,让他们在京城定居,带到书院,让东西文明产生交流,又让他们与汉人通译共同翻译各种书籍。还带来一些工匠,以及先进的工艺品,或者一些作物种子。
数量并不多,宋九用意主要是开阔中原文人的眼界,让他们不会固步自封。
但其他衙内不同,他们绝对的以谋利为主,包括各种奢侈品。
然而这些奢侈品价格不大好定位。
于是在宋九倡仪下,在河南建设了一个拍卖场,成立时间不长,不过许多人立即看到它的好处,甚至有人手中经济紧张,将家中的财产与宅地交给拍卖场拍卖,以便谋得更多的钱帛。
现在规模很大了,仅是它,一年就为河洲带来十几万缗钱的收入。
同时宋九于梅山事件后,又实行了一个小措施。
与西部或南部边境地区,或者蛮汉分界地区的互市草市,拿出部分钱帛建设了一些小型书舍,不仅招收汉人,也招收蛮人学子进入其中学习。
规模不大,设施简陋,学子学习的工具仅是粉笔与黑板,学习的内容也仅是千字文与论语,以及书院所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自然课。
但宋九未指望他们出多少人才,或者能写出多少漂亮的毛笔字,它的作用还是开启民智,利于朝廷汉化。一家人了,矛盾自然也就减少了。特别是蛮人子弟,他们将文明带回去,不穷不苦了,何必为盗?
又授意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做包打听,让他们进入山区,将各蛮番的地形,物产,民俗情况一一打听,然后让这些学舍的先生撰写,再次这些情报编写成册,卖给入山的商人,做为先生与包打听的福利。同时有了这些情报,商人更有针对性的经营,也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更安全的交易。情报带来的福利又为先生谋利,让更多的读书人愿意在这里教导学子。
可它还有一个更隐晦的用意,一旦它能成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