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李相三把火(1/3)
从梁园回到应天府,吴央倒头便睡。翌日照常提前当值,依然佩剑上堂。果然,皇帝大位左下侧,靠近门口处,百官列班位外,多了一个案桌。她当仁不让,坐而办公。
由于行宫条件有限,大臣们朝议后,六部各自散去,一部一间办公厅。都堂,是最大的一间。六部散去后,带刀侍卫的她,只能留下随同皇帝打理朝政。期间,随时会有人觐见,或者单议什么事。
廷官陆续到齐,皇帝尚未到,便开始三三两两议论,皆以李纲为议。大多声音,似乎反对以李纲为相。
吴央思忖,好嘛,皇帝一日不在,便有人撺掇好了。
陛下到,三呼万岁后开始议事。台谏官,即御史官等纷纷发言。建言陛下再议宰相人选,列举李纲种种不适合,倒是私下对皇上评价过李纲的邓肃、吕好问,反而沉默不语。
皇上似乎始终倾听模样,不置可否。直至台谏官颜岐曰:“邦昌金人所喜,宜增其礼;李纲金人所恶,宜置闲也。”
帝曰:“以朕之立,亦非金人所喜。”
颜岐立马哑口无言,其他人都不敢再为此而说话。转议其他事。
——————————————
六月初一,李纲抵达应天府,拜见陛下。
他说“闻外廷之议,立相于金人喜怒之间,更望审处。”
皇上说“朕已告之,以朕之立,亦非金人所喜。”
皇上坚持拜李纲为相。当即表示,新朝第一相,非李纲莫属,希望李纲悉心而鼎力辅佐。李纲感佩,不再推辞。
于是,建炎朝首任宰相,李纲上任。朝廷行政,开始步入正轨。
李纲一上都堂,便上十议:一议国是,二议巡幸,三议赦令,四议僣逆,五议伪命,六议战,七议守,八议本政,九议责成,十议修德。
即,国是、巡幸、赦令、僭逆、伪命、战、守、本政、责成、修德。
初三,李纲上疏弹劾张邦昌,奏请“……以乱臣贼子之戒。”
黄潜善、汪伯彦等为张邦昌极力辩护。李纲大怒说:“张邦昌既为僭逆,岂可留于朝廷,使人们称他为故天子乎?臣不能与他同列,陛下必欲用张邦昌,请罢免臣之职吧!”
吕好问私下找李纲,也为张帮昌说情,不管用。
建炎帝不得已,只好独招李纲晓之以理。李纲无奈,同意暂时留其头,但必须逐出行在。
于是,倒霉的张帮昌,还算被宽大处理,被贬外放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长沙)安置。
李纲未到前,百官皆因皇帝即位《赦文》言之,对张帮昌等“不问”,故无人敢挑头。自李纲发难,学士赵子崧等,都接着纷纷奏本弹劾。
于是,南仲被安置南雄州。其余各议,流放岭南。又下诏将来有条件时,要刊印李若水《忠愍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十二卷。
至此,李若水有“南朝第一人”的美称。
右正言邓肃,见奏者纷纷,恐轻重失当,便奏请分轻重,流放张邦昌等伪命之臣。潘良贵也请求分三等定罪。皇上以邓肃当时在京城中,知道底细,令他具实奏发。同意论从伪罪,流放各有等差。
邓肃,因“不食伪楚栗,义奔济州。”建炎帝即位后,即提拔为右正言(中书省属官。中书省,也称右省)。
右正言邓肃,自陛下即位前后,两月余,上奏高达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曾经多次,被陛下招而奏对。
皇帝认为邓肃所奏对,都就事论事,切中要害,基本无不准。
奏对时,在侧吴央很是感慨,尤其礼赞:“文书简,简故速;文书烦,烦故迟。”
“今日献一策,明日献一言,烦冗琐碎,惟恐不备,此文书所以益烦,而政事所以益缓也。限以旬日,期于必至。”
多么切中要害啊!假如,政府公文,无论哪一级都能够这么做的话,行政效率一定很高。
此后,李纲又定中兴规模,有先后之序,皇上全单照准。
吴央对陛下感慨“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奏十议,二燃伪官,三策国防。就目前看来,无愧宰执也!陛下推恩,亦力挺不迟,英明也!”
陛下对吴央之说,皆予一笑了之。心忖,这不你建议我“力挺”的吗?
——————————————————
七月中旬,前朝武义大夫,曹勋,受道君帝赵佶之托逃回南方。竟然四个多月后才抵达南京。可见路途艰险,逃离不易,辗转来迟。
原来,三月初三,曹勋得道君帝御札于敌营,没有机会脱离。到了河东石门敌营,又奉道君帝口谕,依然不得机会,直至到了五国城。韦贤妃与邢王妃,皆被安置浣衣间,受尽侮辱。直到金人获悉赵构称帝后,才奉邢王妃为“建炎夫人”,并将二位娘娘,与二圣合并一处安置。曹勋也于此后,才得以寻机脱逃。
御札,道君帝于衣领上,手书九字:“便可即真-来救父母-押”(即真,即皇帝位;押,被扣押)。
口谕:“诏康王兴兵,以图恢复(匡复赵宋)。”
皇上拿着衣领,对着这九个字,哀然涕泣。
须臾,曹勋又掏出一只金耳环,呈陛下,陈述经过。
曹勋临行之前,皇后邢秉懿,当即脱下一只金耳环,命侍者交付曹勋,请他转交赵构。并转达王妃言之大意:“请代我告诉大王,我希望象这只耳环一样,能早日与他相见。”
赵构五月初一即帝,而道君帝赵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