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哭笑不得的改变(1/2)
李渊是怎么想的冯智彧不清楚,他也不想清楚。
不管怎么说李渊已经不是皇帝了,太上皇虽然比皇帝还大,但那终究只是名义上的而已。
即便是比皇帝大,只要手里没有权利那也没什么用。
冯智彧本身就是保皇派的人,或者说他从决定带粮进京的那一刻其身上就被贴上了保皇派的标签,而且还是那种怎么撕都撕不掉的。
对立阵营的人不是不可以合作,但如果对方是对立阵营的老大那还怎么合作?
他现在是李世民派系的人,没有必要去在意李渊的想法。
等冯智彧从大安宫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不过因为大安宫在皇宫的西侧,实际上是属于皇宫外范畴的,所以离开倒是挺好离开的。
李渊这个插曲来的有些莫名其妙,结束的也有些莫名其妙。
从大安宫离开之后李渊完全没有动静,似乎是对冯智彧之前那些一点儿都不客气的话丝毫不在意,而另一方李世民也没有再找他,似乎是知道李渊找冯智彧为了什么。
冯智彧不知道李世民知不知道原因,但据他估计结果李世民肯定是知道的。
最开始的时候冯智彧还因为这种异样的平静而安静了几天,不过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风吹草动之后他也没有再在意过了。
一直等到三天之后,一则消息的传回让整个长安都震动了起来,而同时李渊和李世民这对父子也终于是有了动作。
李靖、李积和柴绍趁着唐俭前去铁山突厥大帐安抚颉利的空档突然出击,偏将苏定方带领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颉利的牙帐,随后大军跟上将战局彻底稳固。
和历史上不太一样,这次颉利没能逃得掉,而是在铁山就直接被俘虏了。
对于这一点冯智彧其实挺奇怪的,因为这次奠定最后战局的一战和历史上一样是在天气的掩护下才达成的,若是天气晴好的话苏定方也不可能如此顺利的直接攻入颉利的牙帐。
按理来说客观条件都是一样的,兵力虽然比历史上多一些但是起不到最关键的作用,而投石车和炮弹都是适合攻城用的,而且炮弹在风雪交加的天气里基本上没办法使用。
风、雪都会让炮弹的引信加速燃烧或者是熄灭,所以在这种天气下基本上是能不用就不用,而且从战报上来说李靖这最后一战也没有用到炮弹。
投石车?意义应该不大吧?应该不会有导致局势出现这种变化的能力。
然而冯智彧不知道的是让这历史发生便宜的还正是他不看好的投石车。
起因在于大胜之后李世民宴请群臣。
如果是以前的话这没有冯智彧啥事儿,因为他不过是个中散大夫,连上朝都不够资格,而现在他虽然依旧没有上朝的资格,但是官职却是完全不一样了。
太子少傅和中散大夫能一样吗?
因此冯智彧也是参加了这次李世民为庆祝大胜而宴请百官的宴席,在席间的位置更是被李世民安排的极为靠前。
而在这次宴会上他也见到了李渊。
从表现上来说,冯智彧最起码在宴席进行的期间看不出来这父子俩有什么嫌隙,或许是在装给百官看,也或许是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
其实不管是李渊还是李世民,这父子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曾经在突厥的手上遭受过屈辱。
李渊起事之初中原是非常乱的,在整理内患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外敌入侵,所以当时的李渊一是为了稳定突厥,二也是为了资本而向突厥称臣。
作为报酬,突厥给了李渊不少的战马,双方达成了短暂的盟约。
既然是向人家称臣那肯定就是低声下气的了,而这其中最出名的可能就是李渊和突厥的始毕可汗的约定了。
唐军攻下的地区,土地人民归李渊,金银财富归始毕可汗。
从一个后世人的角度上来说,冯智彧只感觉是真特么的憋屈,在加上李渊即便是在建国之后也对突厥十分的忌惮,甚至前后两次曾和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商议向南迁都以此来躲避突厥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安宫的时候冯智彧会那么的不客气,因为他对李渊是真的没啥好感。
而李世民就不用多说了,渭水之盟的事情后世基本上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除非你是九漏鱼。
而在席间冯智彧也是知道了李靖能够一举擒获颉利可汗的原因。
扭力投石车和历史上传统的杠杆投石车也就是回回炮不太一样,回回炮是抛射的,再加上运用了杠杆原理所以不管是石弹的射程还是重量都要比扭力投石车高一些。
而扭力投石车就不一样了。
相比于回回炮,扭力投石车的射程比较近,仅仅只比弓箭远一点而已,但是它的弹道比回回炮的要低,短距离内所造成的的冲击力也更强一些。
在进宫铁山的时候李靖没有用炮弹,而是用扭力投石机投射石弹。
颉利也是倒霉,在他惊慌而逃的时候石弹砸在了距离他四五米左右的地方,强大的冲击力把地面砸了个坑,两颗拳头大小的石头被击飞,好巧不巧的砸咋了颉利的头上。
虽然有头盔的保护,但在这种情况下的石头所携带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直接把颉利给震懵了,整个人都晕晕乎乎的。
等到颉利勉强清醒想要逃走的时候已经晚了,作为先头部队冲击大帐的苏定方已经带人把他给围起来了。
在得知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