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宰执天下(2/3)
情,其实都是小事,盛长柏回汴梁的目的,主要还是陪着皇帝一起变法。在盛长柏成功的拓土之后。
下令出兵的皇帝,才是收获最大的一个人,有了战功之后,皇帝的威望也是大涨。
和大周朝前面的五任皇帝比起来,新帝的地位极速提高,已经排在了前三。
现在不管让谁来说,在武功方面,新帝也都是只在太祖之下。
拳头硬了,在朝堂上自然就可以比之前更硬气。
面对一个有赫赫武功的皇帝,反对者们自然也就不敢如之前那么嚣张。
皇帝连西夏人都敢锤,更不要说国内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
改革变法的反对声势,立即被压下去不少。
之前只是短短的三年,大周积蓄的国力,就支持住了朝廷在河湟开边。
真实说明了变法有用,变法没用这种论调,也就没有了市场。
“第一个还是要继续整顿吏治,只要队伍整顿好了,才可以做接下来的事情。”
还是要清理出去朝堂的庸官和贪官,庸碌也不必贪腐的破坏小。
宁可朝廷白养这些人,也不能让这些人掌握权利。
科举的制度总体不能动,算是文人的根基,也是现存最先进的一种人才选拔机制。
但是考试的内容,还是可以更为实用一些。
起码加入一些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算学之类的基础知识。
另一个全国的最高的学府太学,也可以效仿现代的大学,培养一些农业,水利,矿产等等方面专业的人才。
“然后的话,还是从农业下手。”
封建社会的根基就是种田,种田也是一件永远绕不开的事情。
首先推广良种还是必须的,其实这件事已经做了不少,土豆已经推广半个大周。
剩下的就是,在全大周范围内推广开来,现在没有推广到的偏远地区,其实比其他地方更需要土豆。
第二点就是要抑制土地兼并。
大周之前不抑制土地兼并,造成了大周工商业的繁华。
但这个事情,还是过犹不及,大周工商业的还容不下过多的失地农民。
太多的农民失去土地,也找不到工作。
没有办法生活,只会是造成各种民乱,损失大周国力。
第三点,盛长柏还是支持了皇帝在地方,推行青苗法。
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官府低息借钱给农民。
替朝廷馋这份钱是一方面,另一个高利贷对民间的百姓的破坏,还是太严重。
借了高利贷的自耕农,很少能够翻身的情况。
一个个都从朝廷主户,换成了没有地,依附于地方,为朝堂做不了什么贡献的客户。
做这种事,对官员的道德和监察,肯定要提高许多。
但也是整顿了吏治,准备时常监督,安排了完善的监管制度,盛长柏才敢去支持这种事。
不然本来的善政,到地方也只会执行为苛政。
最后一点,就是方田,查清楚地方上瞒报的田亩。
地方上无主,瞒报的土地,查抄出来,刚好可以便宜卖给底层百姓,给普通百姓补充一波。
“之后就是军事。”
可以推广一下将兵法,禁军之中,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问题,还是值得改变一下。
训练和带兵出征的武将,从来都不是同一批人,也是挺夸张的。
这样确实不会让武将的势力过大,但是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也是真的。
给一个五年十年转任的期限,也可以尽量的减少这种问题。
军队的改革还是要继续的走下去。
解接冗兵和淘汰老弱,是长期都要做的事情。
另外可以给士兵,武人们提高一些待遇。
当然待遇高了,士兵武将的素质也就要提升上来。
新皇在武功方面比之前的皇帝更出色,也有底气对武将放松一些。
军校还是要安排起来,新的武将上任需要考核上岗。
旧的武将军官,也要分批回炉。
“然后就是改革商法。”
颁布完善的商业法律,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
繁荣经济,收取更多的商税是一方面。
另一个也是要限制商人的行为,肆无忌惮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这种事情,政府还是要控制的。
然后就是加大海上贸易,慢慢的发展海运,海贸,海军。
增加朝廷收入是一方面,海军在针对辽国的时候,也可以派上大用。
“军器也要改革。”
这个事情,盛长柏可以带头做,攀科技树是一方面。
要保证各个军器监,制造的军器质量,也是一方面。
现在大周军器质量,和西夏差距那么大。
本身存在技术差距是一方面,对质量把控不严,质量良莠不齐,也是一个方面。
质量上盛长柏可以自己攀科技树,提升冶炼水平,提升钢材强度。
数量上的话,也是可以推广一下流水线,让这些铁匠,工匠们,只专心一项技艺,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盛长柏三十岁这年,大周的改革,有了初步成果。
农业,军事,商业,军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成果。
国富兵强,条件成熟,大周又发起了对西夏的战争。
顾廷烨率领大军防御北方的辽国。
盛长柏带兵出横山,攻取西夏。
国内更混乱的西夏,表现的比上一次还不如。
盛长柏不只是成功占据下来横山,更是率兵攻入西夏的兴庆府。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