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出发(2/2)
州有一种小吃闻名遐迩,那就是德州扒鸡,早在帝国初年,就被东海道列为贡品送入宫中供帝后及皇族们享用。从帝国各地及境外来德州的人一定品尝,凡品尝者无不拍手称绝,被誉为“天下第一鸡”。屯边队伍在德州城南五里的地方宿营,第二天早上上路时有一位老者因为长途跋涉,再加上吃食太差,就再也没有起来,大伙想着把老者入土后再行出发。但是带队的魏队正说什么也不同意,最后只能把死者仍在荒郊野外。
也就是从这天开始每天几乎都有人陆陆续续地撑不住倒下,或是跟不上队伍掉队了。李赵两家因为有一辆独轮车再加上三人轮换着推车倒也全部都能跟上队伍,但是也都个个疲惫不堪。李云天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其中原因除了长途跋涉、风餐雨宿外最主要的还是吃食不好,每天都是苞米糊糊外加黑窝头,但就是这样也只能吃个半饱。
这天午时休息时,李云天刚吃完饭躺下休息,就听旁边草丛中有声音,觉得奇怪,起身一看是一只翅膀受了伤的野鸡,李云天上前一把逮住野鸡,翻看翅膀,原来是被打猎人所伤,看到这里李云天喜上眉梢,呵呵,有办法了。
当天傍晚宿营后,李云天拿着工具来到宿营地外面,找些偏僻且动物易经过的地方挖了三个小陷阱,然后伪装好。第二天一早,临出发前李云天跑到陷阱处,呵呵,还真有收获,只是不多,前两个陷阱都瞎了,只有最后一个逮住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从此以后,每天晚上宿营后,李云天就到宿营地外去挖陷阱。有时候运气好也能捉到一两只野兔、野鸡或其它的一些小动物,有时运气不好几天都是白忙活。不过从那以后李赵两家就经常能吃到一些肉食,这对于其他一起屯边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了。
越往北走,风沙越大,天地也随着宽广,各种民族的人也渐多了起来。但是屯田人们却早已无心这些平常难以见的景象,只是自顾自的跟着队伍向前。
突然前面出现了一座巨大的关卡,李云天抬眼望去:关卡建在半山腰上,东西峻峭,中路盘旋崎岖,附近峰峦错耸,异常险要,城高约十四五米,长约近二里,城门高约近十米、宽约六七米,上面建有一座两层的箭楼,城门上悬挂着“天下第一关”的巨大匾额,匾额长五米多,高约近两米,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城墙上竖枪站立着一排身披盔甲的锐士,城门两边依然各站立着八名同样身披盔甲腰跨腰刀的猛士,个个不动如山。整个关卡就像一头巨大的怪兽盘卧的天地之间,随时要吞食天地之间的一切,给人以巨大及胆寒的压迫感。
李云天想起师傅告诉自己的,这肯定就是山海关了。山海关,天下第一雄关,元历323年东北道大部丧失后,大夏帝国为了抵御逐渐崛起的新罗王国及雅库特人所建,耗时近三载才全部完工。与西面万里之外的嘉峪关以及帝国西部和格鲁特汗国边境的鞑靼关一起被称为帝国三大雄关,闻名天下。
随着元历387年关北道的恢复,山海关就退出了抗击外敌的第一线,成为关内和关北道的分界点,是陆路进出关内外的必经之路,也逐渐发展成一座军事与民用并重的城池。
出了山海关眼前的景物骤然开阔,无边无际,几座小山在远处低低的趴着,用脊背顶起头顶上半圆形的蓝天。那天蓝得纯净,蓝得干脆,蓝到一点渣滓都没有。一眼望去全是草原和良田,走了很久才能看到一个村庄。
这就进入了关北道锦州的关北走廊,关北走廊东临关北湾,西依松岭山地,西南、东北走向,长约三百五十余里,宽十五至三十余里。锦州城、锦西县城、兴城县城、绥西县城、山海关等都是扼守走廊的军事要地。走廊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势险要,是沟通山海关内外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征战必经之地。
到了锦州城,出发时五千人的队伍已经少了四五百人,这些人都倒在了路上,在锦州城有关北道的官员前来接收,接收人员带着他们又向北走了将近二十天才到他们的屯边地点---吉州敦化县,位于吉州、延东镇守府、鸡西镇守府三地交界之处,这里属于白山山脉和库斯平原的相交处。
包括李赵两家在内的一百余户被分到了一个叫集安屯的村落,集安屯是一个只有十余户不到六十人的小村落,几乎都是从内地落户到这里的军人家眷。村西有一条小河流过,在小河的两岸还有上千顷的荒田,村子东、南两面是一片不小的山林。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