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章 北上(下)(1/2)
会议结束已是午时,众文武纷纷离去落实各项对策,刘存把赵溶、陆九和负责冀州战区的大将太史慈留了下来,商议幽州之行的各项事宜。
刘存与三名心腹将所有问题考虑清楚并责成赵溶做出应变预案后,终于向陆九问起他最为关心的问题:
“你觉得赵子龙守孝期满之后,会不会再次回到公孙伯圭将军麾下?”
陆九自信地回答:“不会,得知赵雄兄弟病逝的噩耗,属下立即赶赴常山祭奠,以主公之名送上诸多礼物和吊唁物品,子龙贤弟知道属下数年来与其兄长相交甚好,多次通过其兄长为主公招揽他,所以镀……”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子龙贤弟自幼失去双亲,是兄长和嫂嫂将他一手养大,所以子龙贤弟视兄长为父,决定守孝三年,属下见状不敢再劝了。”
“龟缩在卢奴城里的刘玄德是否与子龙有过会面?”刘存问道。
陆九明确回答:“刘玄德一直在咱们监视之下,一年来除了六次前往蓟县和右北平两头渔利之外,其他时间都在秘密招兵买马,发动卢奴城和周边民众开荒引水,种粮养马,忙得是不亦乐乎……”
“而且,到目前为止,似乎他还不知道子龙兄长病逝的消息,属下为赵雄兄弟守墓七天,不但没有遇到刘玄德或者公孙伯圭将军的使节,反而在回来的路上得到卢奴密报,刘玄德接到公孙伯圭的调令后,不得不亲率三千人马北上助战,留下他的二弟关云长镇守卢奴城,说不定主公此次北上能够见到他。”
刘存大为放心:“这事办得好!此次北上与公孙将军签订盟约之后。我会悄悄前往常山见一见子龙,整个行程由你全权安排!”
接过重任的陆九心中激动不已,二话不说敬礼离去。
赵溶有些疑惑地问道:“主公。这常山赵子龙真的值得你这么器重吗?”
刘存颇为感慨地叹了口气:“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没这么重视他。只是爱惜他的人才和武艺,可经过陆九两年多的秘密调查,我终于看到了赵子龙最令人动容的品质和才华!”
“赵子龙不但武技超绝,而且一身正气,悲悯万民,更加重要的是,他在骑兵训练和战术运用方面拥有杰出能力……他从十八岁起开始追随公孙将军,至今已有六年之久。勤勤恳恳每战必与,可至今连个别部司马都没混上,可见公孙将军没有识人之名啊!”
“在这六年时间里,公孙将军打过不少败仗,可赵子龙哪怕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也能将自己麾下人马带回来,他不止一次担任断后重任,每次都做得漂漂亮亮无可挑剔,这样的人才,难道不值得我器重?”
“说句自私点儿的话。招揽赵子龙不但能向天下人展示咱们唯才是举海纳百川的气魄,还能更多地收编幽、冀二州的残兵败将,稍加训练换上我军的精良装备。就是一支令各路诸侯胆寒的铁骑雄师,我军如今最缺的是什么?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骑兵啊!”
######
五天后,渤海郡治所南皮。
城北青州军大营外,骏马如云,笑声朗朗。
连日来获得主公大力赞扬的青州军副帅太史慈、大将傅闿和张郃等人乐哈哈簇拥在刘存身后,即将卸任另有重用的太守许慈紧紧拉着刘存的手,指着南风吹拂下一望无际如同层层浪涌的麦子,兴奋不已。…
“主公请看这喜人景象,再有一个半月。我渤海郡五百万亩麦子和一百六十万亩蜀黍(高粱)就能获得丰收,预计比去年增产七十万石以上。总产量将会再次超过南面欣欣向荣的青州粮仓平原郡,哈哈!主公。咱们青州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刘存脸上满是笑容:“渤海有今日之胜景,兄长和渤海各级官员居功至伟啊!看来不予以重奖不行了。”
周围的数十文武哈哈大笑,许慈颇为感慨地说出心里话:“要lùn_gōng劳,首推主公和首任太守孝仁兄(苍慈),没有孝仁兄精励图治打下的基础,渤海不会有今日之兴盛!”
“若非主公提前将所有土地分给渤海全境四十万军民,并发布两年免税的德政,鼓励全民垦荒,大力发展养殖,渤海的田亩数量就不会在短短两年内成倍增加,更不会有今日的安定繁荣。”
众人一片附和,纷纷赞扬主公的高瞻远瞩和心怀万民的高尚品德,刘存脸带微笑,心里却感触颇多,随着权威日增,麾下文武对自己的敬畏也就越深,歌功颂德之声也随之越来越多了。
回到军营邀请所有文武官员用完晚餐,夜幕已徐徐降临,文官们知道主公刘存军务繁忙,此次忽然北上极不寻常,于是在许慈的带领下告别离去。
数年来兢兢业业镇守渤海的大将傅闿与刘存商议片刻,悄悄命人点燃十余支巨大蜡烛,将宽阔的正堂照得通亮,位于大营中央的将府四周已经被翟趋率领的五百铁卫悄然接管。
半刻之后,精心装裱的巨幅地图被数名年轻参军高高悬挂起来,堂中十余名将校连忙放下茶杯,簇拥主公刘存来到清晰标注冀、幽二州山川河流、道路关隘、各方兵力分布的军事地图前。
刘存接过五尺长的指挥棒,环视一圈,朗声说道:
“根据冀州传来的最新情报,袁绍于昨日任命麾下大将淳于琼为先锋,任命大将张南为平寇将军,任命谋士郭图为军师中郎将,分别率领一万五千骑兵和三万步卒,兵分两路北上巨鹿和安平。”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