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改元即到(1/2)
西燕的珍宝和国书,体现的是西燕的态度,是西燕对大永的示好,这令景兴帝心里松了一口气。
在这之前,他真的担心西燕会进犯,谁料西燕竟然是送礼。两国保持友好互不侵犯,这是景兴帝所想要的局面,看来西燕皇帝司马昊也是这样想的。
然而,宣政殿上有朝臣,打断了景兴帝这种美好想象。
“皇上,西燕在此时送来珍宝和国书,分明有诈。恐怕西燕此举,是在迷惑我朝。”
说这话的,乃是兵部侍郎许慎行。
说起来,许慎行此人,在大永朝臣之中,算幸运的,他赶上了好时候。兵部主官这几年频繁换人,副官也屡屡升职,这一来二去的,他在兵部资历算老的了。
从从五品上的兵部郎中到正四品下的兵部侍郎,官升了四等,许慎行只用了八年的时间,这个速度,令朝官咋舌——关键是他身后没有世家大族。
许慎行熟读兵书,对西燕的动作看得很通透。在大永戒备之后,西燕却送来厚礼,这分明是别有用心。兵不厌诈,他担心的是西燕刻意示好,使得大永松懈。
作为兵部侍郎,他当然要出列奏言,提醒皇上和朝臣这一点。
景兴帝听了许慎行的话语,没有顺应或者反对,只是略说了这么一句:“爱卿言之有理。其余朝臣,有本可启,无本则退。”
景兴帝没有直接表态,但是朝臣已经知道他的态度了:皇上这是不想听到这些不和谐的声音。
皇上不想听到的。朝官当然就不再奏言了。忤逆上意这种事,在临近过年之时,朝官都不想做。
至于许慎行等看得明白的朝臣,在退朝之后向景兴帝作的警醒奏言,则另当别论。
此刻在朝堂之上,关于西燕用心一事,就这样略了过去。
景兴帝的心思很简单,西燕的贺礼照收,西宁卫戒备照常。不存在什么松懈与否的说法。至于京兆朝堂这里,不必再就此事细说,专注其余政事即可。
其余政事,最主要的就是改元大典。景兴帝登基之时,就已定下明年正月初一改元,现在已经是十二月了。时间就要到了。
这是景兴帝登基之后第一个年号,改元之后,大永皆称景兴年,昭示着大永正式进入他掌控的世代了。这个名号,将会传遍民间,流传史书。意义非同一般。
在景兴帝的心目中,大永改元一事。是无比重要的。
先前还有河内道旱灾和西燕局势一事,他的心神还不及改元之事。现在一切已经尘埃落定,河内道已经平定,西燕已经示好,天下咸太平。当下朝堂最紧要的,就是改元一事了。
“礼部尚书,改元大典筹备得如何了?”朝官们既无本可奏。那么景兴帝就亲自点名了。
听到景兴帝的询问,礼部尚书魏晋度应道:“回皇上的话。改元大典筹备已经进入尾声。含元殿已经装饰一新,大典仪注已经拟定,各事正完备当中……”
魏晋度出列奏言,将改元大典的筹备事宜一一道来。
在景兴帝登基典礼之后魏晋度的闲悠的日子也没有多久,在入秋之后,礼部就异常忙碌了,忙的就是改元大典。
礼部先是联同工部的官员,按照礼制要求,将含元殿重新修饰;然后又和太常寺的官员商量仪注,拟定大典过程;中间还要向户部的官员拿筹备的钱财,还要监督少府监制造改元特用的风调雨顺鼎……
这样众多而重要的事情,直把魏晋度和户部的官员累得够呛,而且还有惴惴担心当中是否有差错!
长泰帝只用了“长泰”这个年号,因此大永上一次改元,是四十三年前的事情了。事隔几十年,再有改元大典,朝官们都盯着这一次典礼,魏晋度真怕会出问题。
“朕心甚慰!朕心甚慰!礼部此事为重,诸官当尽力配合、协助礼部。”听了魏晋度的汇报,景兴帝点点头,满意地说道。
听了景兴帝的话语之后,朝官们看向魏晋度的目光就多了几分热切。
他们倒不是为了典礼而热切,他们为的,是典礼过后的事情。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改元大典之后,就是官员官职的调整、升迁,这是关系到朝官安身立命的事情,他们怎么会不热切?
对于沈华善而言,这改元大典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要离开河内道返回京兆了。
景兴帝的旨意,已经送抵河内道郑州,令沈华善在过年之前回到京兆,这为的是什么,沈华善当然知道。
改元大典之后,朝堂之上,就是景兴一朝的官员了。长泰朝的前四卿都要退,韦景曜和萧厚仁等人致仕,能接上的,就是沈华善和左良哲等人了。
景兴帝召他返回京兆,是为了让他接任中书令一职。
接到这个旨意之后,沈华善的心情颇为复杂。这个旨意还是来了,召他回京任中书令,想必皇上心中,定是不乐意吧?
自从任职中书侍郎以来,他的官阶一直在加等,官职却不曾变化。原因很简单,他是下一任中书令的人选。
长泰帝留着他,是为了给景兴帝用的,沈家,是长泰帝为景兴帝准备的磨刀石。刚开始的时候,景兴帝也是如此认为的。
只是后来,随着沈家的势力越来越盛,沈家和景兴帝的分歧越来越多,沈家就从磨刀石变成了利刃,而且还是景兴帝用得不顺手的利刃。
用得不顺手的利刃,当然是要丢弃的。因此,景兴帝极不愿意让沈华善任中书令,免得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