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循序渐进缓图之(1/2)
秋雨绵绵,使得经历了一场战火的城内更觉凄凉。铅灰色的天空中,阴云密布,雨雾弥漫,水汽朦胧。然而忙碌的人群、热闹到几近喧嚣的场景,却又让人不觉秋风秋雨的苦寒和寂寥。
或许是生逢乱世,让人更加现实,更为珍惜生命的缘故,成都城内的百姓很快便接受了现实,并在得到救助的粮食之后,迅速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劳动中。
废墟被人们一点点的清理着,街道上的血迹早已被这场秋雨洗刷的干干净净。那些焦黑的房梁、断裂的柱子,被人们从瓦砾中拖拽出来,堆放到一处。而从城外运来的木料,则整齐的码放成堆,在宽敞的木棚下,在木匠们的斧劈刀砍中,变成一根根檩条。
小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雨声中,有人感慨的说道:“早知道大将军对咱这么好,还打个啥仗?”
“谁说不是呢?”旁边一个中年汉子接道:“那天夜里,可是让人担惊受怕的不行!”
他们说起破城那夜的危险和惶恐,说起两军争战时的惨烈厮杀,此时想起,还心有余悸。好在一切都成为过去,他们所图的,不就是在这个乱世中一个安定的生活吗?荆州军严明的军纪,布告中的安民条文以及实打实的,每日发放的口粮,无疑使得他们有理由相信,益州换个牧守,未尝不是件好事。
清脆的马蹄声中,一名身披蓑衣的骑士,向牧守府纵马疾驰。引得守卫在府邸周围的荆州将士纷纷亮出长枪,然而在看到那名骑士手中高举的红色小旗之后,便立即让出了道路。
他带来了庞羲的降表。
庞羲的选择并没有出乎刘琮的判断,以庞羲的实力完全不足以与荆州对抗,更何况刘璋都已经投降,庞羲的归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过对于刘琮来说,庞羲投降之后,并不意味着益州便全部落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中。
关于刘璋的安置,贾诩的建议是将其迁往武陵郡,抑或是零陵郡,总之不能留在益州。在这一点上,王粲和法正也都赞同贾诩的提议。虽然刘琮并不认为刘璋的存在会成为隐患,但这样的安置显然是比较稳妥的。
然而在益州各地尚未全部归顺的情况下,刘璋及其家眷便只能被软禁在牧守府中,而自己这个雀占鸠巢的家伙,还得好生保护着他。
毕竟都是鲁恭王之后,说起来可是正儿八经的宗亲。这个身份虽然让刘琮在此次受到不少非议,但同样也因此有所受益。其实刘琮很清楚,所谓大义名分,民心民意有时候不过是那些世家大族用来束缚自己手脚的绳索。在这个以实力为尊的乱世之中,倘若自己真的按照他们所设定的游戏规则去玩,就是有十条命也不够死的。
和那些满肚子弯弯绕的文官相比,益州的武将们便显得颇为耿直。虽然这些武将多是出自于世家大族,但经历了这场战事之后,很多人已经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以益州军的实力,是无法与荆州军相比的。所以对于这些降将来说,投入刘琮麾下反倒成为更好的出路。
这其中又以吴懿最有代表性。他虽然是因被俘而不得不投降,但是对他而言未尝不是因祸得福。
攻克成都之后,吴懿便被刘琮任命为宣武将军,虽是杂号,却是诸将中最先受封的将军号,食邑五百户,算得上益州诸将中最大的受益者。
至于邓贤、泠苞甚至高沛等将领,也都各有任用,不过他们麾下所部,却必须分散重编,等若变相的剥离了他们与部曲私兵之间的联系。对此邓贤等人也不得不接受。
益州各部重编,自然也少不了要往其中掺沙子,而此次成都之战的有功将士,也因此有了升迁的官职。许多中下级军官,便是由荆州军中的将士担任。这一手刘琮已经玩的熟极而流,整个过程中都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和反对。
就在刘琮整编益州各部的同时,陆续收到荆州方面传来的消息。得知曹操退兵之后刘琮本来还有些疑惑,但紧接着刘备打败袁尚夺取邺城的消息使得刘琮恍然大悟。
曹操这是准备去捏软柿子,或者说,要将刘备再度扼杀在摇篮之中。只是不知道刘备能否抗过这一关,真正在北方站住脚。
其实说起来刘备本就是幽州人,在北方发展的话或许更为合适,更何况刘备很有战略眼光,虽然武力不及曹操,但只要把握住这个机会,早晚会成为曹操的心腹大患。
和当初为了防止刘备到荆州挖墙脚而对其戒备冷淡不同,现在刘琮对于刘备采取的是结盟援助的政策。虽然这个政策遭到贾诩等人的怀疑,但刘琮并不认为,刘备强大之后就一定能够对自己产生威胁。因为在自己前面,始终还有个曹操给自己挡枪。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无论最后受伤的是谁,对刘琮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若是连这个自信都没有,刘琮觉得干脆别提什么匡扶天下了。
在庞羲上了降表之后,李异、庞乐等将也先后遣人往成都表示愿意投降。唯有领兵驻守在江州的严颜,一直没有什么动静。对此刘琮让刘璋专门给严颜写了封书信劝降,让他以益州百姓为重,勿再起刀兵,祸及四方。据说严颜收到这封劝降信之后很是抑郁了几天,最终还是选择了向荆州军投降。
如此一来,除了少数偏远地方之外,益州大部分地方都已归顺,不过刘琮很清楚,这只是表面上的平定罢了。
只要益州的世家大族仍然对自己持有敌意,早晚还会引发叛乱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