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钦差微服私访(1/2)
‘多谢老先生赐教‘,说着李序然便做告辞状,不过,就在他转身离去那一刻时,他突然对老头说:‘老先生何不与我一道回你的故乡?我保证你不会饿着,毕竟是家啊‘。
老头感叹的说道:多谢了,你能保证我们一家不会饿着,但你很难保证这几百万百姓都不会饿着,到时有点吃的也会被别人抢走,弄不好把命也会搭上,我们没权没兵的到哪都是受欺负的,如果大人真有解救天下苍生之心,那老朽就等你的好消息,到时一定回家乡。
这时,李序然拿过来一小块布,在上面写了一个‘粮‘字,然后一撕两半,他和老头各拿半张:‘老大爷,我也等着你回来,如果两地的赈灾问题都解决了,你们一定要回来啊,遭灾是一个问题,可是这些灾民流落到各地,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一个比饥饿和寒冷更复杂和严重的问题‘。
告别了他们后,李序然怀着沉重的心情上了轿子,过了一会,他觉得堵得慌,便命令所有坐轿子的人都将轿子弃掉,全部改换骑马,同时,李序然命令大军尽可能分散一点,把能反应钦差行头的东西全部收拾起来。
就是到了马背上,李序然的脑子还是没有停下来,他将杜唐和刘侍郎都叫到一块,崔侍郎负责带兵押运粮草,所以,李序然只能找他们两个商量了。
李序然将他和老人的谈话告诉了杜唐和刘侍郎,问问他们两什么意思,这两个人既是随送也是他的左膀右臂,出谋划策啥的就看他们两了。
杜唐没有说话,他知道,刘侍郎是朝廷二品官,自己虽是李序然的亲信,但毕竟要等刘侍郎说完了自己才好表态。
“中堂大人,下官早就知道这件差事不好办。要给老百姓办好事就要得罪权贵,可这些权贵背景很深,大都甚至在朝中都有人,所以。我们也不好动他们的,这件事下官来的时候就有准备,不知中堂大人有没有做好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刘侍郎向李序然问道。
“怎么?刘大人是怀疑我的能力还是毅力?当年在南江做巡抚时候,面对这么多的山匪、贪官,在北征的时候,那乌金和赫利比这些贪官难对付多了,随时都有可能人头落地的,既然接了这个差事,就一定要干好了。相信了吧?刘大人?”,李序然语重心长的说道,他知道刘侍郎的担心是很有必要的,官场上的事情本来就非常微妙,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作为这次赈灾最大的官,李序然的态度自然对整个事情的发展和结局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中堂的事情下官也听说过不少,其实,下官早就对中堂的为人早就心里有数了,只是话赶话,事赶事说到这了,下官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腹。还请中堂不要见怪啊”,刘侍郎是个实诚的人,说话不怎么会兜圈子。
这时,杜唐说道:“中堂大人,侍郎大人,属下觉得我们还是先把事情弄清楚了。但是我们这次人怎么多,到了地方之后,肯定会有一大帮的人围着,到时可能就无法查到实情了,所以。属下觉得……”。接着,杜唐向他们说了一个计策,李序然和刘侍郎他都觉得可行。
按照既定的路线,他们最先到达的是河北,但是李序然为了方便召集两地官员,同时为了避免两省的官员会误会他厚此薄彼,所以,李序然选了在济州府见面,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河北河南两地的官员在这里接待他,因为这个地方再河北的南部,在河南的北部,隶属河南省,是该省最北边的一个府,这样一来,这些官员迎接他就方便多了。
他必须要提高效率,同时要节省开支,两省的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各知府、知县都要来见他,他必须要接见他们,而且要准确的向他们传达朝廷的旨意,毕竟,具体的事情还要靠来落实,这就是说,李序然既要管着他们,防着他们,可又要用着他们,其中的火候和分寸是很难把握的。
快到了真正的河北境内了,李序然命人在街上找了几顶轿子,出了城后,他命人把钦差的那套威武和繁琐的行头全部换上,让人抬着,不过,李序然利用换防的时候,巧妙的安排了一下,让他的几个亲信,而他还有刘侍郎、杜唐等则绕开大队人马,他们轻车简从,快马加鞭,而大队人马则在后面慢慢的走着,走的时候,李序然向自己的亲信交代,要特别注意大队人马中每个人的动向,以防将这个情况提前向外泄露,李序然的亲信较多,而且是分开安插的,这些人和他们互相不认识,所以,监视起来,还是很有效的。
李序然这样做是想绕开地方官,去灾民实地观察,得到更真实的信息,这就是杜唐给他们的主意,不过,考虑到安全因素,杜唐还是把十三骑带上来保护李序然,至于安刚的话,他必须做样子似的要守在李序然的那顶钦差大轿子前。
于是,李序然以及刘侍郎、杜唐等还有跟在他们后面承担秘密保护任务的十三骑,总共不到三十个人,他们穿的和老百姓完全没有两样,只是衣服整齐一些,根据李序然得到的信息以及和刘侍郎他们商量的结果,那就是他们要了解的重点是:官府及主要官员对朝廷赈灾的态度、赈灾的银两和粮食的落实和走向问题、富商和士绅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和官员的关系及他们自身的存银和存粮,最后,还有百姓们的态度和建议。
但是,他们这些久在官场的人都知道,这些信息是不好查出来的,尤其是要了解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