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三大教派(2/3)
有一种茶叶,而且还是比较差的茶叶。比较高级的茶肆中都是“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鼓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特来谢圣上不杀之恩。”和尚淡定说出了来由。
“不杀之恩?”赵顼莫名其妙起来。
“《新法决议案》已经公布天下,天下冗僧如此,圣上未曾灭佛,岂非不杀之恩?”和尚解释道。
“呵呵呵。”赵顼笑了,心里却在想:“不是不灭佛,是佛不可灭,你们这些秃驴,知道这些就好了。”
“圣上,冗僧之重,耗百姓钱财以敬鬼神,已经背离佛家本义。且大多酒肉好色贪利之徒,并非佛门中人,不过是持有度牒而已。圣上有意变法,不可不澄清佛门,以普渡众生。”和尚终于说出了来意。
“敢问大师法号?在那座宝刹修行?有何高见?”赵顼听后,立马站起,鞠躬见礼道。
“贫僧法号报恩。在少林寺修行。高见谈不上。圣上变法,天下皆变,奈何佛门?不过是怕佛门败类鼓噪百姓而已。佛门星散,不得一统,败类横行,佛门戒律,已成空谈。贫僧特来请缨,愿为圣上前驱,肃清佛门,普渡众生。”报恩禅师不惊不动,缓缓陈述道。既不为赵顼的无礼而恼怒,也不为赵顼的恭敬而兴奋。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新政失败后,留心空宗者始于汴京设立禅院。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左右,报恩禅师在少林寺弘扬曹洞宗风,终使少林寺“革律为禅”。
佛门非中华自产的宗教,虽然佛教发源于印度,但是真正得到弘扬的却是在中国。而佛教一入中国,也由传统的苦修献佛,逐渐演变为参禅悟道,已经和道家儒家一般,成为了一种哲学派别,不再是纯粹的宗教了。越是生产力落后的地区,越是贫困的地区,就越是需要完全奉献式的宗教,以维持上层建筑的运转。中国的宗教讲究的是感悟自然,参禅悟道,寻找自然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先进富饶的有力证明。
听完报恩禅师的陈述后,赵顼着实要高看佛门一眼了,佛门远比道门要与时俱进的多。难怪各朝各代,佛门如此受到推崇!
“先生以为如何?”赵顼转头询问王安石道。
“方外之人,自有方外之法。佛门败类横行,与朝廷恩赏过重,滥发度牒也有莫大关系。不若把礼部的度牒发放权转入佛门。由佛门自行决定佛家弟子。不只是佛门,道门也亦当如此。”王安石沉思了一会儿,回答道。
“道门可有如此明辨之大师?”赵顼继续询问王安石。
“儒释道,为中华三大教派,朝廷以儒治世,今日圣上变法,无非是秉承儒家仁之要义,安邦定国,教化万民。唐朝太宗皇帝有言:道不只是一种,凡是圣人智慧都应得到弘扬。唐太宗军事才能卓越,助父一统华夏,灭**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革新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司马君实亦有言:唐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圣上欲变法图强,唐太宗即为圣上之榜样也。”王安石没有替赵顼拿主意,而是介绍了唐太宗的方法。
说到儒家,赵顼原本对儒家很反感。但是到了北宋后,凭借着两个人的潜质,记忆力了得的赵顼倒是读了不少的儒家经典。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儒家实在是博大精深。这时赵顼才知道,后世的网络青年压根不知道什么是儒家,甚至连《论语》都没有读过,就在网上胡扯。
儒家精神以仁为核心,强调正道务实。所谓正道,即走正路,光明正大。这才是文明,是秩序。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lún_lǐ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变化是它的核心所在,以变应变是他的主要内容。根本不存在什么顽固守旧的思想。
务实,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应当说,儒学比西方经验主义更具经验意义。这是因为,儒学产生的基础是彻底经验性的。儒学的智慧不在于提供一套堂皇的普世原则,而在于从特定时代条件出发,归纳概括应对天时人事的实践经验。《论语》对孔子的记述,本身就是一个范例。为此,时移世易、人事代谢,儒学却能穿越历史烟云,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赵顼这才明白,为什么墨家会逐渐没落,而儒家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赵顼一度为儒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所震撼。赵顼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却不妨碍成为一个儒家弟子。
儒家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做事做人提供指导,提供方法。为什么汉武帝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气魄,为什么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豪言,为什么让司马光分门别类编撰各个科目的书籍,没有遭到反对,为什么儒家会从最初的礼学发展到理学,乃至心学?原因就在于儒家的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务实进取。
“先生之言,振聋发聩。回京后,朕立刻让内阁商讨中华三大教派的革新问题。报恩大师高见,这是大内令牌,到时,大师可持令牌至皇城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