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和谐的声音,陈袁再会(2/3)
/p>而到了现在,和谈不仅仅是复兴会所倡导、主持,还得到了联合阵线中大多数团体的支持,以及宪政派的赞同。迅速恢复国家稳定,转入和平建设。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宪政党人虽说是党人,但他们似乎是松散的志同者,他们的理想是推进宪政。而在实践中则更注重和实力派的革命党、袁系合作。不仅是宪政党人,还有很多革命团体也期望着和平。比如光复会的章太炎就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意思是,既然革命成功了,那么那些革命党就该取消了,否则就会成为利益集团。
和谈是大方针,但对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一职,当然会有很多的非议。袁世凯本身是一个没有接受民主思想的封建官僚。他能够适应在民主体制下对他的权力的束缚吗?这或许是人们共同的疑问。
好制度和好皇帝,二者不能兼而有之时,复兴会联络、沟通了多数党派,退而选择前者。
革命之后的种种乱象,确实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宪政作为艰难而长期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对于共和国来说却是必要的,即使有残缺的宪政,也比*裸的废弃要好。
陈文强不知道袁世凯是否能够遵循共和,或者说是始终能够遵循。但他相信制衡的力量。妥协是肯定的,但革命党联合立宪党,力量要能控制袁世凯的野心。使袁世凯始终处在制度的羁绊下。
………………
最后的和谈,是两位高层直接的面对面。时隔多年,陈文强与袁世凯在天津英美租界再次见面了。
大头,陈文强一眼便看到了醒目的标志,满脸笑容地加快了脚步。
“袁先生,劳你久候了,真是抱歉。”陈文强抢先伸出了手,笑着说道。
“文强舟车劳顿,为和谈如此奔波辛劳。袁某迎候是应当的,应当的。”袁世凯堆起笑容回答道。
“推翻满清。袁先生功不可没。”陈文强很客气地说道:“而且,袁先生的经验和阅历。正可为陈某等年轻人提供有益之指导和帮助。”
袁世凯晃着肥大的脑袋,苦笑道:“我已经六十岁了,满身是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看着你们大展拳脚了。”
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看这话要颠倒过来说才对,陈文强腹诽着,不过脸上还要挂着真诚的笑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先生身体壮实,正是为国效力之时,岂能功成身退?”陈文强松开了手,将目光转向袁世凯身后的几个人。
袁世凯急忙给他作介绍,杨士琦,胡惟德,赵秉钧——
嗯,这家伙是赵秉钧?陈文强不由得停了下来,仔细打量着眼前的这位眼镜先生。
“……智庵参照东西成法,拟订警务章程,创设警务学堂,并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袁世凯没有留意陈文强的举动,继续介绍道:“此次鼓动天津巡警参加革命,于稳定天津局势功不可没。又率五百巡警赶赴京师,协助维持治安。”
陈文强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原来是一位警务专家,正是国家稳定急需的人才。袁先生,你倒是找了几个好帮手,看来是准备要大展宏图了!”
“哪里,哪里。”袁世凯谦逊地摆了摆手,说道:“政府唯才是举,用与不用,要由政府决定才是。”
“是人才,焉有不用之理。”陈文强见这边的已介绍完毕,笑着说道:“咱们还是先离开这里,等到了住处,我再给你介绍诸位同事。”
“也好,也好。”袁世凯巴不得这样,赶忙伸手相请。
马车早已准备停当,陈文强走到车前,笑着回头,说道:“袁先生,可愿与兄弟共坐一车,随便谈谈心。”
“文强相邀,袁某求之不得。”袁世凯急忙笑着走过来,单独商谈,这也是应有之意。
车内两个人细语倾谈,却心思不同。而且两个人在许多方面,比如家庭出生、教育背景、个性气质〉鹊龋都是截然相反的。
陈文强所受的基本是现代教育,或者说西式教育;袁青少年时期读过一些儒家经典,但总的来说,学识是弱项。陈文强走的是一条特殊之路,长久潜伏,以推翻清廷为目标;袁世凯投笔从戎,效力于政府军中,步步高升。
边说话,陈文强边重新打量和思虑着这位枭雄,力争从外表到内心,重新进行估量和评价。
袁世凯是典型的中原人,雄壮沉稳,大音细声,长于行动。袁世凯干练果决,工于心计,少言多做,尤其擅长事务。袁世凯务实刻板,重视纲常准绳,生性多疑,城府极深,精通驭人之术。袁世凯对新事物往往是谨慎的欢迎,大多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说实话,袁世凯并不喜欢革命,他注重维持社会秩序,强调纪律,但在体制内可以使用手段、通权达变。袁世凯平生基本上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志满意得,只在后期遭到了一些挫折。现在呢,迫于大势和自身的利害关系,要和谈了,他最在意的是大总统无疑。
“国家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盖内力日竭,外患日逼,断非一时所能解决。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袁世凯缓缓说道。
“要救国,必须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物力,同时改善民生。然政治亦不可缺,当同步进行为好。”陈文强说道:“没有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