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西线战场无压力(2/3)
王凯泰的说法也没错,为了战争,做好一切准备,说不定最后一颗子弹就能决定胜负。尤其这场世界大战有可能短时间内无法结束,这在德法战场上已经出现了苗头,因此中华帝国得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那么战略物资就要储备更多了,越是及早的把工业全部转入战时机制,储备的物资就越多,打起仗来就越有底气。双方争执不休,最后皮球又踢到李卫国这边了。
好吧,李卫国不得不做出决定,这关乎中华帝国未来几年的战略部署。
不过,李卫国还是折中了两派大臣们的想法,最终决定将一半的国民工业转入战时机制,加快储备战略物资,准备长期作战。另一半国民工业继续维系国民日常生活所需,维系帝国经济正常运转。
军票暂时不发行,市场依然用人民币交易,不过暂停了人民币同黄金和白银的兑换,作为帝国储备的黄金和白银,将只用于国际贸易结算。
摆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的议程就非常顺利了。
文官喜欢三核桃俩枣的斤斤计较,武将则是说话嘎嘣脆。
讨论到西线战况时,主要面对英俄两*队的边境袭扰,其中俄军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和西亚两个方向,俄军动员速度太慢,后备军跟不上,所以对中华帝国宣战后,俄军一开始几天都是胆战心惊的,担心中华帝国神策军发起攻击,结果几天后发现中华帝*没有进攻的意思,反而处于战略防御,这印证了此前关于中华帝国的一些军事战略传闻。
俄军高兴了,中华帝*既然不主动出战,那么俄军就有了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跟中华帝*一决雌雄,夺回沙俄帝国失去的土地和尊严。
里海东岸和贝加尔湖西岸,是中俄战争率先爆发的地点,沙俄动员了当地驻军,在里海有五万驻军,在贝加尔湖方向有八万驻军。
不过中华帝国神策军早有防备,堑壕挖起,铁丝网拦住,地镭埋上,俄军发起的多次大规模进攻,直接被中华帝*的重机枪和榴弹炮给暴打了回去。
几次进攻,俄军除了仍尸体之外,没有任何效果。
中华帝*修建的防御工事,犹如铜墙铁壁一般,无法被攻破。
俄军虽然不甘心,但在援军没有抵达前,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暂时作罢。
英俄两国是约定好同时攻击中华帝国的,在俄军发起进攻后,英军也集中了在印度的二十万英军以及五十万印度军队。
自从中华帝国在印度接连搞了几次大规模起义后,英军就加强了对印度的控制力度,驻军一直保持在二十万的规模,也发展了上百万对大英帝国死忠的印度军队,为的就是在对华开战时,能够跟中华帝国一较高下。
直到日本联合舰队被消灭那一刻,英国人才明白中华帝国此前为何故意在科威特、印度非军事区挑事,原来是早有预谋。如果不是美利坚突然决定偷袭珍珠港,恐怕大英帝国在战略上输的会更惨。
所以,作为大英帝国的首相,罗斯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击,如果让中华帝国先出兵,恐怕英属印度将四面楚歌。
英属印度左面是孟加拉,那已经在上次中英战争中割让给了中华帝国,如今中华帝国在那里驻扎着军队,随时可以入侵英属印度。
印度的南面是斯里兰卡,也在几年前因为大英帝国的不抵抗政策而拱手让给了中华帝国。如今那里已经被中华帝国打造成进攻印度次大陆的桥头堡。
而印度的北面则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中华帝国居高临下,在上面修建了大量的要塞防御工事,给印度英军带来巨大军事压力。
同样在印度西面,中华帝国亦可以从艾乌罕(阿富汗)出兵,给印度造成威胁。
可以说,英属印度四面被中华帝国包围,所以英军如果被动防御只能更糟糕,于是也主动出击。
可惜,令英军崩溃的是,中华帝*手中拥有最先进的步枪、重机枪和火炮,却只守不攻,害得英印军队只能不停的进攻,除了留下一堆堆尸体之外,没有任何收获。
一开始,中华帝*方将领们对于这种只守不攻的战术很是反感,他们认为强大的中华帝国神策军,应该杀出去,在正面战场上把英俄军队打得屁滚尿流。
可是,当他们看到每天的战果之后,他们渐渐明白了。
不论是俄军还是英印军队,他们作为攻方,每一次大规模进攻都付出成千上万士兵的性命,反观中华帝国守军,手握先进武器装备,依托坚固防御工事,伤亡却非常小,每打死一千俄军或者一千英印士兵,中华帝*才会牺牲一名战士,这种战损比例,如果中华帝*主动出击的话,绝对达不到的。
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中华帝*方的将领们顿时喜笑开颜,他们明白,英俄军队损失惨重,当达到一定伤亡规模后,当英俄军队对胜利不抱有幻想之时,就是中华帝国神策军反击之时。
朝堂上,李卫国对于西线战场的情况根本不用太操心,除非英俄军队能够早日拿出坦克这种武器,否则他们根本无法突破用铁丝网、堑壕、地镭、机枪碉堡、炮兵阵地组成的中华帝*防御阵地。
中华帝*只需要在西线部署五十万大军,就足以挡住英俄军队的猛烈攻势,腾出更多的军队,用于东线战场。
此刻,李卫国一方面担心中美海战情况,一方面把目光放在了阿拉斯加、罗德岛、基韦斯特三个地方。
阿拉斯加是中华帝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