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大食铁骑绕坚城 一(1/2)
;
天宝八载,五月二十九日清晨。
生机勃勃的初夏朝阳,从地平线上一跃而起,慷慨无私地将明亮的日光和温暖的热量,撒播在辽阔的河中大地上。
在朝阳的照射之下,怛罗斯城东蜿蜒流转的怛罗斯河上水汽氤氲、金光粼粼。
一身戎装的忽都鲁牵着匹神骏的金色大食马,来到怛罗斯河畔。附离军的独臂千夫长苏鲁克,带着十余名突骑施战士,紧随其后。
怛罗斯河作为素叶水的支流,即使在盛夏雨季,河水也十分清浅。河水两岸,杨柳青青、绿草茵茵。而甘甜清冽的河水、柔嫩多汁的青草,都十分符合大食马挑剔的胃口。
忽都鲁轻轻拍了拍坐骑的脖子,就放开缰绳,任它在河畔自由自在地饮水、觅食。
金色大食马长嘶一声,在河畔撒欢奔跑之时,整个怛罗斯河两岸,包括河水之中,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战马和容貌、服饰各异的士兵。
士卒之中,既有高鼻深目的大食人、又有卷发虬须的粟特人、还有黑发深眸的突骑施人……
但在所有士兵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浓眉宽颐、杀气凌厉的波斯人。他们就是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里姆麾下最精锐、最悍勇的呼罗珊骑兵。
忽都鲁放眼望去,但见自己的几千族人,散落在数目庞大的波斯人、大食人和粟特人之中,如同沙石散入大海,一丁点水花也溅不起来,就被广阔的海水给吸纳的无影无踪了。
想到这里,忽都鲁忽而一阵心悸。他再次想起了妹妹的话:“大食人不可轻信!”
离开庭州之后,忽都鲁日日逼迫自己忙于招徕兵马、训练士卒、筹谋复国。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忘却妹妹依然被唐军软禁在庭州城中。
忙碌也确实颇有成果,离开庭州之时,忽都鲁还是单枪匹马、孑然一身。所谓用来“保护”他的百名呼罗珊骑兵,其实根本不听他的指挥,只是唯穆台阿之命是从。
虽然穆台阿特别讲义气,一路遭遇险情时,也总是独自冲杀在前,将忽都鲁掩在身后。但是,这只是穆台阿和忽都鲁之间的私人情谊,并不能代表艾布穆斯里姆和齐雅德的态度。
而在素叶河谷一番努力之后,此刻的忽都鲁,手下终于集聚五六千颇有战力的突骑施勇士。突骑施人本就是河中最悍勇的部族,经大食人武装之后,配备了大食马和大食长刀的突骑施军,战力大大提升。
有了忠于自己的兵马后,忽都鲁总算初步具备了自保之力,不再过于依赖呼罗珊骑兵。
更为重要的是,在阿史不来城逼退葛逻禄和沙陀的追兵后,忽都鲁名声大噪,越来越多的突骑施人正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忽都鲁身边。突骑施人的力量,正在日益强大。
族人的回归、实力的增强,都让忽都鲁特别开心。可是,无论如何拼命忙碌、如何废寝忘食,他只要一闭上眼睛,脑海就会浮现出妹妹的身影。
他忘不了,妹妹依然困在北庭都护府中,沦为侍奉他人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婢女;他忘不了,是妹妹牺牲了自由和幸福,才将他从庭州城中救出;他忘不了,自己在庭州城外对光明神所许下的誓言,要带十万大军,救妹妹于水火……
国破家亡之后,阿伊腾格娜已经成了忽都鲁唯一的情感寄托。而天地不仁,命运也总是如此作弄人,非要让他和妹妹天各一方、东西不见如参商。
因此,妹妹的音容笑貌和一言一行,总是时不时地在忽都鲁的心中闪现。
此刻,望着数千族人消散在由大食人、波斯人和粟特人组成的人海中,忽都鲁不免有些心惊肉跳,心中自然而然就蹦出了妹妹说过的话。
和呼罗珊骑兵相处久了之后,忽都鲁对大食人东扩的野心有了更深的认知。他逐渐认识到,和唐人相比,大食人对外扩张的冲动要强烈得多。
大食人的心中似乎澎湃着神圣的使命感,恨不得让目光所及的所有土地以及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都皈依他们的信仰。
因此,大食人屡次东进,都要求昭武九姓改宗换教。当年昭武九姓之所以选择跟随突骑施汗国抵御大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愿意放弃祆教信仰。
而唐人对河中诸族的信仰则要宽容得多,在唐人眼里,附属各部族信仰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尊重大唐的宗主国地位、服从大唐所确定的规则和秩序即可。至于你是信仰祆教、佛教、景教还是其他什么教,唐人根本不予干涉和约束。
忽都鲁想到,父汗和妹妹都曾经说过,唐人在信仰上之所以宽容,根源在于他们是以儒学治国。而儒学提倡的是“君子和而不同”、“敬鬼神而远之”……
对比了大食和唐人的异同之后,忽都鲁渐而理解,妹妹为何反复叮嘱,期望突骑施人能够重新成为大唐的藩属。在信仰宽容上,唐人确实要胜于大食。
可是,唐人远在千里之外、大食兵锋却近在咫尺。更为重要的是,对忽都鲁而言,唐军是导致一切悲剧产生的根源,是逼死父汗的凶手和囚禁妹妹的罪人。此时此刻,忽都鲁胸中满满都是对唐人的愤怒和仇恨!
至于重新成为唐人的鹰犬、屈膝在天可汗面前,忽都鲁根本不曾考虑过。他虽然理解妹妹的苦心,却绝不愿意重蹈过去的覆辙。
当然,对于大食人,忽都鲁此刻也保留着一份警惕。
那日在碎叶城北遭遇葛逻禄骑兵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