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十六章 远方(上)(1/2)
叶清臣笑得不正常,是耻笑,看张尧佐的眼神也象是看一个白痴。
他是清流,所以看不惯张尧佐。有外戚,比如低调的曹家,德操颇佳的刘美与李用和,可是张尧佐上位很不正常,侄女得到皇帝宠爱了,来认亲了,之前兄弟死去,孤儿寡母的,你在哪里?
张尧佐脸红脖子粗。
郑朗扫了一眼,对张尧佐他没有太多的反感,有几人不贪图权贵?相反这种平民外戚对朝廷危害不大,最怕的就是象低调的曹家、高家这些豪门外戚,曹皇后与高滔滔不算恶的,然王安石变法后,她们俩人成了最大的反对派,原因很简单,变法伤害了许多权贵利益,包括高家曹家。就是对郑朗也有点影响,比如隐田,郑朗绝对不会碰真定府与亳州,否则等号就是失败。
替张尧佐略略解围,说:“大禹时不同,土水没有恶化,黄河水泥沙含量不高,故只要疏通九河,使河水迅速泄入大海,便使涝灾降低。”
就是这个郑朗都很怀疑,大禹时代有这个劳力与技术疏通黄河入海九河?
“现在不同,黄河泥沙含量高,一旦增加北流河水,水势浩大时是有迅速泄汛之功用。不过水势一小,因有北流河水分流,水势更加缓慢,泥沙沉淀更烈,不用几年,南北分流皆会成为悬河,到时南北大河一起危害,后果不堪想像。故我前策说束水冲沙,从龙门起束水。又说修建一条新的大运河,功用有三,一为军事,我朝与契丹搭成盟约,互不侵犯,然未来之事,谁能说清,万一有害。南方物资会以最近的水路运向河北。二为民用,河北虽地势平坦,然产量低下,时有旱涝灾害。粮食终是不足,有了此条运河,不需要从汴河京师复向河北周转,时间快,成本也会下降,减少国家费用。新运河修建,也会拉动京东河北诸多州县商贸发展。利国利民。三为治河,新运河所在,乃是黄淮下游,离入海口近,再利用大运河分卸河水,这里不仅有黄淮济三大河流,还有其他诸多入海河流,因为离海口近。河水能及时泄入到大海,不会产生泥沙沉淀的危害。至于运河泥沙,可以用斗门、淀池或者其他实施来调节控制。那么中游泥沙因河水束住,会迅速冲向下游。下游又用运河作为扁担,将诸多入海河流联系,用斗门控制流沙,河水却能及时入海。这种治理河水的策略,只会产生一个结果,黄河入海处会多有泥沙淤积,海岸线会向大海迅速延展。那算不算危害呢?”
懂者很简单,所以叶清臣象看白痴一样看着张尧佐。
不懂者却是很困难,所以郑朗耐心解释了一遍。估计不是张尧佐一个人,其他大臣中至少有一半似懂非懂。
但这种耐心与温和的态度,更为赵祯看重。
这一回没有人再有异议,开始商议细节。一天下来,连续颁发了十几道命令与诏书,直到天色再度暗下来。一一散去。
燕度很早就离开了,包拯当天晚上连夜筹备物资,他在陕西做了很长一段时间转运使,有了实践经验,朝廷在后方大力支持,国库有充足的粮食钱帛,于是有条不紊地经过一夜调度,第二天一天就离开京城,向澶州而下。
决口处离京城不远,仅只有三四百里地,第二天包拯奏折到了京城,在奏折里包拯写道,千里平原,皆成汪洋,滔滔浊浪,遍见浮尸,堤坡之上,哀鸿遍野。
绝对没有这么严重,宋朝文臣喜欢夸大其词,以示爱民。只能相信一半。不可能淹没的地区水面上,到处飘满了浮尸,那得要死多少百姓,但不会少。燕度也写了奏折回来,没有包拯说得严重,可是情况写得同样恶劣。
郑朗在中书看到后,一声叹息。
他心中产生一种负罪感。
实际与他并没有多少关系,即便不怕人议论妖异,堤决的原因很多,郑朗怎能知道是那一种原因导致堤决的?有一个原因,水势浩大,但这个原因无法预防,即便不让澶州决堤,水势浩大的结果,也会在其他地方决堤,水势才得宣泄。
已经做得很不错,如此及时的救灾,活人无数。
看到朝堂上如此重视,各地官员发疯似的搜集船只,不顾滔天巨浪,搜索困于洪水中的灾民。又有数万相关州县的驻兵参与,大名府后面数州军及时预防,与史上相比,最少少死七成以上的百姓。
但郑朗骨子里还是一个小宅男。
看到包拯触目惊心的奏折,脸色阴沉,内心也有羞愧,回到家中,一直不开心,便问崔娴:“我家里还有多少金银?”
郑家这时候很有钱。
郑朗不养家妓,谦客用得少,更不会狎妓,应酬也不多,所以用费不奢侈。除了他的薪酬,还有郑州的产业。郑家上下不会鱼肉百姓的,不过到了他这地位,谁敢得罪,产业自己在滚雪球,简单的原因,比如团行的分配,谁家会得大头?仅是这一点,利润也会逐年提高了。家中有不少钱,但有多少,郑朗从不过问。
以前官位低的时候,经常拿出一些钱帛救济百姓,位置越高,却不能这样做了,以免言臣弹劾收买人心,赵祯不会忌惮的,可是大臣难免会罗嗦一番。于是用费更少。
但郑朗只问金银,贵,体积小,故不问铜钱与布帛。
崔娴答道:“若是全部筹集,会有三千多金,两万两银子。”
“在老家找几个生面孔的人,将这些金银匿名一起捐给三司。”
崔娴嗔笑道:“自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