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复仇去(十七)(2/3)
。在过去,锦秋湖大自然生态体系没有被人类过度破坏的时候,一个人家能养上几只不错的鱼鹰是件很幸福的事,因为有了那些鱼鹰的劳作,能给家里带来不少的收入。从上世纪八十年初起,锦秋湖水体因着人为污染和流失、糟蹋急剧锐减,每年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捕不到鱼。但是鱼鹰每天还是要喂养,很多鱼鹰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喂养,导致肿胀等身体不适的情况发生。于是,有些没有捕鱼能力的鱼鹰和一些年老体迈的鱼鹰,往往变成了饲养人的负担。
于是,这些劳苦功高的鱼鹰就会被欠发达社会恩将仇报悲戚无情地施以灌酒后的谋杀。其所谓的灌酒就是要将他们安乐死。这是一个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往往是要等到天黑之时,由村里的老人点亮马灯,意喻着让他们能找到去往天国的光明之路。
这个时候,小孩和女人都要回避,然后用一瓶平时都舍不得喝的好酒给他们灌下去,随着酒力的挥发,鱼鹰慢慢的失去直觉。主人依依不舍的将其放入事先挖好的坑洞中,掩埋好。那种无奈的场面很揪人心。看到那个场景的一刻,鸬鹚老人骡驹袁前后数天都禁不住地喟叹流泪,难受得感觉跟朝夕相处的棣友诀别一样。
卓杰的原生态民俗风景是锦秋人献给远来的客人和后来子孙的最好的文明礼物,对于锦秋人来讲,日子就这样流水般延续着。而每天吃过早饭,鸬鹚老人就会照例带上他心爱的老伙计,和老兄弟们到近的河塘中捕鱼。
过去,用鸬鹚捕鱼在锦秋湖上很常见,时至今日,会养鸬鹚的人已经很少了,也因此鸬鹚老人骡驹袁在锦秋湖上远近闻名,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鱼鹰老倌”。几十年的捕鱼经验让鸬鹚老人骡驹袁很快就能够判断出这一大片水域哪里的鱼厚,他就在哪里中撒下渔网,为鸬鹚划定了一个范围。而此时几只鸬鹚也似乎已经会心地闻到了殊异的味道,开始兴奋起来,而它们的表现将决定鸬鹚老人一天的收成。?
鸬鹚老人骡驹袁在鸬鹚的脖颈处系上了一根猴皮筋,一场人们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讨伐拼搏即将打响。鸬鹚老人骡驹袁操着只有他们和鸬鹚才能听得懂的语言大声吆喝着,没一会便有了所获。四五只鸬鹚不到半个时辰的工夫,便捕到了二三十斤的鱼,今天就算是丰盈了。
但即便如此,也比不了那些有机械化动力的船只,他们可以到更远更大的湖泊中用拖网捕到更多的鱼。他说自己也完全可以造一只这样的船,但舍不得这些跟了自己多年的鸬鹚弟子,也不愿丢弃这种熟悉的捕鱼方式。
而这些鸬鹚在他的眼中便像是自己家里的一员似的。鸬鹚老人告诉我说他和这些鸬鹚的感情很好,以往有鸬鹚死掉,他都会觉得很受不了,要象对人一样把他们埋葬起来。从鸬鹚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锦秋人最为质朴勤劳的影子,更读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本朴和谐。?
当”鱼鹰老倌“带着刚刚打上来的鱼到通济桥早市上摆卖的时候,露水集上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伴随着“北国江南”湖野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热潮的逐渐形成,莲花村这个一度被世人遗忘的锦秋湖古屯沐浴着二十一世纪的阳光愈发彰显出她的独特灿烂魅力。雨停之后便是一派夕阳的辉煌,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让鸬鹚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契机——到河塘上向接踵而至的游客展示锦秋人的传统捕鱼活动。
全国各地慧眼识珠的丹青妙手们也不失时机的来到纯野生“巴比松”——锦秋湖里写生,繁忙的都市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稍许璞雅的宁静。今天的锦秋赤子实在承载了太多的反哺复兴使命,同时,远离黄金分割律的涂鸦与市井逻辑糟蹋也让很多有识之士担心其命运会否像许多开发后的生态古镇一样,只剩下一个鄙薄猥憾的残畸物质躯壳。活着的锦秋湖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千百年繁衍不息的生态体系以及成长在这“一溜边河崖”柳塘古镇上的“土著孑嗣”和一脉相承的文化气候、底蕴。
?
老锦秋骡驹袁自然是拿鱼摸虾下箔布钩的行家里手,五六亩大的一块水面上,硬是用一条条密实的苇箔连插成了一座“水上迷宫”。曲折连环的苇箔墙头圈绕构成了大街小巷弯胡同院落。有几进几出的“深宅大院”,也有配备东西跨的连环院,称为大裹、二裹、三裹……各个院落内有大屋、有配房,还有套间,分别叫做尖子、篓和篮。大大小小的门七八十个。不管鲤鱼、火头还是鲫花等什么鱼,只要进去就别想出来。
那连环院的组成或者也叫做行条、大廓、二廓、三廓、四廓、五廓,五廓里头设有闭缝。行条也叫路箔,长达几十上百米。行条笔直直的,鱼儿游到此,还以为很好玩呢,直用头去撞了玩,怎么也想不到其中机关暗伏。二廓也叫葫芦头子,越往里越大,鱼儿进入就有点开始“迷”了。
于是,在惊慌之中,鱼儿开始紧张起来。待进了三廓、四廓、五廓,这才发了傻怔。路越来越乱,越乱越找不着退路。急虽急,为时晚矣。急急地游来游去,迷迷糊糊的,就进入闭缝。这闭缝像个阵眼,许进不许出了,只要游进,可就真迷了魂了,明明见大湖水波荡漾,却使尽本事,再也不能离开闭缝。
只得干等着渔民划了小船来,乐悠悠地打开闭缝,轻轻地倒进船舱。渔民们把到箔塘捕鱼叫做“拾鱼”,再准确不过了,真一座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