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1/3)
归县是个山城,之前浇灌良田的山泉因为干旱而枯竭,童如山目下所做,只有冒险将长堤劈开一个口子,引水灌溉沿河良田。只是沿河良田相较于整个归县不到十分之一。且稻子已然受灾,秋下收成只在七成左右,自给自足就很不错了。更不无有余粮支援他出。
童如山目下所做,一是向朝廷反应等待朝廷救援,二则组织下辖百姓抗旱救灾。怀瑜囤积粮食是他最后依仗。
六月间,归县传回消息,归县下辖地区,除了沿河地带,其余地界庄家几乎全部汗死,童如山虽然组织百姓挑水保苗之举至此全部破灭。
归县大多数百姓已经开始断顿,童如山一道道折子上去,因为受灾面积太大,朝廷救济粮迟迟没有下文。
作为峡洲最大行政长官许大人只得传令各地县令,动员大户,捐赠财务自救。
童如山跟属官商议出两条决意,一是动员大户无偿捐赠,二是跟大户挪借粮食。童如山承诺,一旦朝廷发放了救济粮款,会按照市价兑付。
怀瑜赶到了归县力挺父亲组织捐赠活动。怀瑜在归县平抑粮价之时总共收买五千多一石,怀瑜除了一次性捐赠米粮二千石,再有三千石,怀瑜承诺按照市价一半,一两一石,贱卖给官府。
捐赠仪式起先犹如一潭死水,大家互相观望都不行动。怀瑜的行动恰似抽去了死潭闸门,洪水便汹涌起来。捐赠仪式空前成功,除了怀瑜手里五千石,石童如山另外无偿募集了米粮三千石。另外各商铺慷慨捐赠实物金银,折合现金三千多两。
归县下辖一万五千多人,除开沿河地带五百大户人家三千多人,还有一万二千多长嘴看着童如山嗷嗷待哺。
若要顺利度过灾荒,至少需要一万二千石米粮。
童如山手里现有了八千石粮食,缺口五千石。
怀瑜建议父亲将三千银子购买药材储备,因为灾荒往往伴随着疾病。粮食缺口可以等待朝廷解决。但是,童如山跟属官们商议决定,派人进川购买三千但米粮。
乡绅们理由也很充足,吃饱了肚子自然没病,身子再好,没有吃食也是饿死。
童如山虽是主官,也难以抗衡所有官吏。再者,灾荒之年吃饱肚子实在很重要。
怀瑜只有闭嘴。
却不料派进川收购官员铩羽而归,之前因为边疆战事,朝廷已经向川陕征粮,如今湖广地区大面积受灾,进川船队多如牛毛,四川境内米粮一夜之间从一两两石暴涨成两两一石。县丞怕担责任,空船而回。
一贯儒雅童如山气得破口大骂:“糊涂东西,二两不买,等到三两四两么?”
县丞折回再买,这回已经长成了五两两石了,三千银子除开缴费,只购得粮食千石。一来一往,折了粮食五百石,县丞杨万德家贫,拆骨卖肉也赔不起。救灾账款都是归县乡绅知名之士,群起攻讦杨万里尸位素餐。要将他法办入狱,毁家抵债。
杨万德只得承诺赔偿,引咎辞职。
目前正是用人之际,童如山既往不咎留下了他,并替他承担责任,只说自己没有交代清楚,提出让杨万德补足损失五百石。得到乡绅许可。
杨万德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哪里能够承担如此巨债。
童如山私下替他补足了余额。
杨万德感激之余并无多话,此后,杨万德终其一生,鞍前马后跟随童如山。这是后话了。
到了八月,旱情影响已经到了宜城,周边饥民蜂拥而至。
怀瑜跟祖父外祖父商议,不等官府上门,率先行动起来。童家药行搭起了粥棚,并承诺,施粥三月,粥饭插筷子不倒,毛巾敷子裹着不渗。
白家门前也搭起了凉棚,白老爷子亲自坐诊,义诊赠药。
许知府亲笔书写了两块牌匾,白家得了一块悬壶济世,童家药行则是乐善好施。
童家牌匾到了许大人预期效果,在牌匾刺激下,许多商家群起效仿童家,开始施粥赠药。只是府台大人甚至物以稀为贵道理,此后,只是承诺太平年景减免这些商铺赋税。此后再没题匾褒奖。
这年九月,宜城因为没有新米入市,米价暴涨到了三两一石。许多商家开始将囤积米粮大批抛售。怀瑜不仅没有抛售囤积粮食,还大量收购米粮用于施粥。
怀瑜接到了父亲书函,归县辖区少数地区出现时疫,童如山一边迅速进行隔断病源,一边派遣童如松进城组织药材。
只是县衙已经没有余钱,童如山吩咐怀瑜不遗余力帮助叔父童如松,大约是怕怀瑜心疼钱财,最后言道:行善有福报,救命如救火!
原来,童如山虽然反应迅速,怀瑜也一早替父亲打下基础,归县下辖百姓每月都会准时接到关押发放救济粮食。保证了下下百姓没有出外逃亡。
却不料临近县知道了归县有粮,涌进了大批灾民。归县一般乡绅建议驱逐,童如山本着仁道,留下这批灾民,在城门口搭起粥棚,支起大锅,施粥赈济。
谁知这一来就惹下大祸,临近灾民蜂拥而至,归县城外遍地乞丐。
灾民聚集,粪便遍野,臭气熏天,随之便是疾病蔓延。原本富饶沿河地区成了疫区。
童如山此时方才警醒,好事成了坏事!
虽然今年药价是往年两倍,怀瑜眼皮不眨一下,便悉数将今年的所进药材,亲自押往父亲辖区。
白氏以及童老爷子则是日日在菩萨跟前祷告,希望她们父女平安无事。
九月,怀瑜及笄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