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吕梁山上(1/2)
“呸,这日子过得,都淡出鸟来了!”
吕梁山上,一个三五大粗的汉子,恨恨地说道。心中气不过,操起身旁的一根水火棍,舞将起来。只见棍风呼呼,重影叠叠,飞沙走石,好不厉害。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少顷,这大汉发泄了一通闷气后,才收了棍势,呼出一口浊气。
“好!”
身后传来一声喝彩,那大汉回头一看,皱眉道:“方腊,你不去找王昰,来这作甚?”
“王虎大哥,小弟醉心武学,见猎心喜,忍不住不怪罪吧?”说话这人,名叫方腊,歙州人。这人世代家传的漆园主,守着漆树就能衣食,也有勃勃雄心,竟在十六岁那年受了歙州弥勒教的蛊惑,入了教。现时方腊,年仅十七,却也能使一柄单刀,挥舞得水泄不入,人鬼难近。
这大汉,则是大顺朝廷通缉要犯,“晋阳凶虎”王虎。先前他受了蛊惑,也存了夺王家基业的心思,以养子身份,率领王家私兵,妄图抵抗朝廷大军。殊不料禁军一到,他却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徒惹笑柄。后来惧怕朝廷秋后算账,便与野心勃勃的王昰,一同遁入吕梁山中,改头换面,避过了朝廷的海捕文书。他们不甘心失败,憋了劲要和朝廷过不去,便都入了摩尼教,用些“邪术”,蛊惑了不少愚夫愚妇,竟拉起一支不俗的队伍来。只是现在大顺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供养神佛还可以,要是起来造反,却是困难。
王虎先前过惯奢靡的生活了,如今在吕梁山上,仅靠信众的“香火钱”,过得极为清淡,也怪不得他心中怨气这么多。武人不吃肉,哪里来营养保持气力?幸亏方腊带着一干弥勒教的信众,给摩尼教捐了不少香火钱,才算改善了一下生活。
其实摩尼教和弥勒教,都是源出一个教派,为大食国传入的拜火教,又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结社状态,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于是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江浙、晋阳等地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末尼教、明尊教等。
这明教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
摩尼教在初入华时其实并不顺利,他们设法假托佛教之名传道。前朝时,吐火罗国王曾献一慕阇于中国,获皇室接待。不过,该教并未在中华设寺院,甚至前朝皇帝看到了摩尼教的危害,不久以摩尼教“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为由,下令中国人严禁参与。
摩尼教传入中原的同时,亦于之后不久地传入回纥,更被后者定为国教。后前朝起义不断,因回纥自恃助中原平乱有功,摩尼教徒藉回纥的支持,得以在中原传教。前朝皇帝敕准回纥摩尼教徒在长安建摩尼寺──大云光明寺。其后,又应回纥之请,于荆州、洪州、越州等州建寺。后再于河南、太原建摩尼寺二所,并派专员保护。自此以后,摩尼教寺满布中国境内。摩尼教教士随******教使者来华,他们得到前朝皇帝礼遇,在中国迅速传播。
后来,回纥被黠戛斯击败,国势衰落,前朝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回纥国势衰落,前朝皇室突改前态,下令禁江淮诸镇的摩尼寺。会昌法难时,摩尼教亦难逃其劫,史载:“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杀摩尼师,剃发令着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此难中,朝廷下令没收摩尼教资产与书像等物,由于一些摩尼教信徒没有反抗,致令长安摩尼死者达七十二人。
摩尼教先于祆教、景教被禁,而史书的记载亦较详细,可见该教在前期时声势颇大。当时,摩尼教流行的地区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在闽浙沿海地区,因与波斯等国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一定势力。经会昌一劫,摩尼教再不能在社会公开传教,转而在民间秘密流传,并渐与其他宗教结合,经久不衰。自此,明教与下层的斗争结合起来,成为造反朝廷的主力。往往每次农民动乱,都可以找到明教从中挑拨的蛛丝马迹。
至于野心勃勃的王昰肯接见方腊,那是因为他现在困顿至极。晋阳城百姓虽然容易糊弄,但也是穷苦之家,没有多少钱粮。要想成事,则必须要联系“盟友”才行。歙州一带,弥勒教教众甚多,王昰动了心思,才“诚恳意切”地接纳方腊,“共商大事”。
王虎得了王昰的授意,也不敢随意得罪方腊,而是皱了皱眉说道:“你这小子,也懂武技?”
“略懂一二!”方腊年岁虽小,但心眼不少,也明白王昰的刻意逢迎,是不安好心的。他虽是歙州弥勒教的代表,可因为太小了,并不受到重视,王昰更是一心要占他们的便宜。方腊心中愤懑,想要证明一下自己。恰好见到王虎在舞枪弄棒,立时拟定了一个主意。
王虎外表粗犷,但也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货色。只是方腊的外表太有欺骗性了,心中有些不屑:“算了,还是让别个兄弟来吧,我不愿弄伤了方小哥……”
方腊“诚恳”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