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九议条陈(1/2)
孰成想,这一等就等了足足二十余日。而最终信使传回的消息更是让众人大失所望。
圣旨之上,先是夸赞了一番卫清云等人此番的功绩。至于对卫清云等人所求一事,刘习则是借口先前诸国联军大败,华浙国兵马损失过半。因此,眼下各路人马皆很紧缺,一时间,根本无法抽调一支军马供卫清云调遣。同时,刘习更示意,卫清云一行人连番征战,劳苦功高。眼下,趁着前线两军对峙,战事稍歇之际,不若返回长安城暂且休息一番。
对此,卫清云则是予以婉拒,并令来使回复刘习,多谢他的美意。同时,卫清云也附言,望刘习能够早日拨付军马,以尽微薄之力。
送走了使者,卫清云的脸色马上就冷了下来。圣旨上的意思,他又岂会看不出来。可是,眼下自己毕竟是“寄人篱下”。一应军马调度,全凭刘习一句话。纵是明知对方是虚言搪塞,可是,卫清云还是不得不笑脸相迎。
虽然,卫清云不确定刘习此举的根源所在。但大致的原因,想来不外几点。此前,诸国大军惨败于松井狗根之手,损失惨重,其中华浙国的军马更是伤亡半数以上。眼下华浙国在祁闾国境内的大军只剩下不足二十万,各路军马调度确实显得有些紧张。更何况,华浙国此番出兵,其内大军分别来自三路人马。卫清云一行人自然是陇西这一路的,而前番苦战之下,陇西这一路的大军伤亡最为惨重,其内军士已是紧缺。至于另外两路军马,他们又如何甘心抽调部分大军归于卫清云手下呢。
除此之外,自古有言“功高震主”。当然,刘习在意的,自不是卫清云对其地位的影响,实则乃是名声。想当初,在殿堂之上,在劝说刘习出兵一事时。卫清云就曾以,结连诸国,华浙为首的这份威望尊崇。以及诸国联军,势压狗日军,驱除外虏收复失地,建立不世之功,成就他刘习千古声望为饵加以劝诱。可是,结果谁曾想,上百万诸国大军,竟然惨败于二十五万狗日军手中。而相对的,卫清云单单凭借五千人马,居然屡建奇功,从而名震天下。这个结果,可谓是让刘习颜面尽失了。但他又能如何,除了几番降诏,责斥于胥的毫无作为不争气之外,他也只能是打落牙往肚里咽了。
另外一点,那就是保存实力了。这一点与之前上玄谷一战中,秦镇序私放狗日军一样。除去对狗日军忌惮害怕这层因素,余下更为主要的,还是为了保存自己手中大军的实力。避免跟狗日军两相厮杀,损伤过大。
想当初,刘习对于出兵救援他国一事,犹豫不决多番拖延。最终若不是唯恐南方诸国看了笑话,他指不定还会不会出兵呢。可是,前番一战,华浙国大军伤亡二十五万余众,对此刘习又岂会不感到心疼肉痛。况且,此次出兵,为的还是帮助锡安等国抵抗狗日族的兵锋。对于华浙国而言,没有实质上的利益关系,有的也只是华浙国的名声威望,在南方众国之间的口碑影响。换言之,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空为他人做嫁衣了”。
按照卫清云对于刘习的看法,想来眼下他定是存了保存实力的小心思。甚至可能已经传诏给于胥,令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尽可能的避而不战,控制大军的伤亡。因此,对于卫清云这些“好战分子”,刘习自然是不予待见,也不可能再行调派军马供其指挥了。
除去上述三点主要因素之外,或许还包括一些其它的缘由。刘习对于他卫清云,原本就没有多少好感,甚至说得上是厌恶的。再者,华浙国这几年战事不断,国力损耗严重。此前济城一战的巨大伤亡,无疑更是加剧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等等。
一想到这些,卫清云就不由感到巨大的失望悲哀。诸国若是能够在对付狗日族入侵一事上,齐心协力去除私心的话。单单凭着诸国远在狗日族之上的国本实力,又岂会造成现下的惨烈局面。
距离接到刘习圣旨,已是过去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这些日子下来,也越发的证实了先前卫清云的猜想。过了这么久,对于兵马调度一事,依旧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
至于卫清云一行人,则显得很是尴尬了。这段时日,他们在阳翟城内的处境,可真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了。手下没有兵马,每日自然也就无需去军营整军操练。更没有办法前往前线,领军与狗日军对峙了。
这段时日,卫清云等人皆是无所事事的闲居在了阳翟城内。他们的生活自然无需忧虑,萧乾由于复国之恩,以及卫清云爽快的交出兵马一事。对卫清云等人的态度很是友善,一应生活起居,皆是照顾的十分周到。阳翟城内,一众大臣权贵,名门望族乃至于富商大贾,对卫清云一行人亦是热情友好的很。每日上门传递拜帖,邀请赴宴的比比皆是。这般日子,对于那些安于享受之人,自是妙不可言。可是对卫清云等人来说,却是度日如年,焦灼难耐的很了。但要说走的话,他们又心有不甘。眼前狗日军的威胁尚在,况且狗日族大军就在眼前。狗日军一日不退,前线战事就一日不得安宁。这种情形之下,他们又如何能够安心回到长安城,远离这征战之地呢。
于是乎,这一个半月时间。卫清云一行人每日里,就是聚众喝酒,外出游玩,聊以度日了。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行军打仗,诸事繁忙。每日间的练武,卫清云已是松懈了不少。趁着这段难得空闲无忧的日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