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难写?——说说我对于穿越小说时代氛围(1/2)
今天一打开电脑,点开我的作品,首先便看到了一位读者对我作品的批评,他的原话是“个人认为,先秦以前的重要的,就是要写出那种上古人物的言行举止,让人一看就觉得这真的就是先秦风貌,这很难。很遗憾,你的书开篇做不到这一点。”虽然其批评直接干脆好不委婉,但我仔细想想后还是很乐于接受了。我在回复中写了,“读者说没有那就是没有,作为读者,您就是我的改卷老师。”所以我会去认真的学习读者所说的每一句话,认真回复,吸收其中的一些观点,并酌情改动到我的后文之中。
其实作为作者,我心中也十分的清楚,的确没有太多的先秦风貌,作为我的第一部作品,虽然我很努力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肯定还会有不足存在,比如时代感不强,代入感不强,笔风不够细腻,细节没有特色。所以我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成长,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接受失败,可怕的是被失败吓到。所以如果我能坚持下来,如果您能看到我的下一步作品,您能继续关注,那么从开篇开始,我相信您就能看到我的进步。
话说多了,还是说说本文的主题。
作为穿越要的是要让人有代入感,就是随着主角一起穿越到那个时代,这样才能吸引读者,这一点无可厚非。那么才能做到这样呢,我的想法是要写出穿越时期的历史特色。比如从军国大事上看,西汉早期,就要打匈奴,东汉末期,就是三国尔虞我诈,唐初是锐意进取,初唐时期你没打突厥,盛唐时期你没打吐蕃没打波斯,中唐时期你没打安禄山,你都不好意思说你去过唐朝,宋朝是大辽西夏和大金,到了明朝就是蒙古和女真了,清朝是什么呢,早期是三番和台湾,中晚期是各色起义和西方列强,这些都是鲜明的历史特征。再说文化,汉朝是汉赋,这个好像很难,且不为今人所懂,所以写这个的很少,唐朝就好说了,你若不会背诗,走在街上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然后是宋词元曲,明清说就算了,你写的本来就是说政治特色,汉朝时外戚太监当家,唐朝时封疆大吏造反,中间又插了一个女主得天下,宋朝的主旋律则是军事上的懦弱和经济上的发达,明朝的最大特色就是锦衣卫了,我没见过穿越到明朝的锦衣卫的,清朝则是诸子夺嫡,这个类型的清穿了。鲜明的历史特色,让人一下就接受到了这个时代。如果您问,为什么我不写这些时期,偏偏要写先秦,其实只因为我对东周爱的极深,关于为何,后面我会另注文说明。
以上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引出我所写的先秦战国。战国时期的各种特色是什么呢?我也曾深深的思考,翻看了一系列的相关书籍后,我发现战国时期的特色如下,在文化风貌上看是百家争鸣,仁人志士们各持各的学说,游走列国,或试图以自己的思想拯救世界,或试图以自己的才学获得尊重乃至利益。从政治面貌上看,对士子开明的风气,使得士子们游说列国成为可能,平民也可立即封相,对强国的渴望,使得变法成为风尚,长期各国力量的相对平衡,使得纵横家们能一言抵千军。再从军事上看,战车正在衰败,但还没有退出战场,以魏武卒为代表的新式步兵正在成为历史的潮流,来去如风的骑兵还没普及,另外各种兵法的出现,使得战争的决定因素已经从兵向将的转变,如果你不转变那你就要挨打,这些都给了主角发挥的空间。以上便是我对东周的不完全理解,在我看来,突出一个百家争鸣中士子的作用,再突出列国纷争中的战争,然后强调一下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人们的心里影响,就应该能给主角一个发挥的空间,一个让读者能读的下去的理由。
然而现在我却发现单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并且以我现有的水平,要想将以上那些写出感觉来还是很有难度。所以我开始注意起细节来,就像有人提过的时代风貌感,代入感,那么是靠什么来支撑这些呢?我在写在前面的话中提到过,我会尽力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东周战国,但现在仔细一想,却的确是忽视了许多细节。比如有读者提到过的称呼问题,如王子,奴婢,大人等,比如一些人与人见面的场面,究竟如何行礼,如何吃饭等,再比如建筑着装饮食等,虽然我已在仔细研究,但的确缺少一种先秦古风,那一种我想写又写不出的古风。所以我也很迷惑,到底是自己掌握的史料太少,还是功力太差,或者两者皆有,而又孰轻孰重?
先秦以前的东西的确难写,资料太少,确切的资料有史记、吕氏春秋、战国策以及资治通鉴,然后论语、庄子、楚辞等作品中会有当时社会风貌的描写,但总归还是太少了,究其原因,我想并不是古人不记史,而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史记中就有明确记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以自此以后,便是司马迁写史记也曾感叹史料太少。后世中的作品,如冯梦龙的东周列国传便是参考我上面所写的基本史书,但你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若以三家分晋为界,春秋时期有八十三章,战国时期只有三十七章,为何,只因秦始皇焚书时有人冒死私藏《春秋》。
所以战国时期的作品难写,这是客观原因,但主要的还是我的主观能力,下笔无力,有的时候我自己也能感觉到啰嗦了半天,却将关键的地方写掉了,突不出重点。平日里读书轻松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