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第554章 长大成人(1/2)
结束了书迷俱乐部的活动,林子轩带着陈咯回到酒店。
他在伦敦的活动基本上结束了,剩下那个文学沙龙可参加可不参加。
文学沙龙是一种西方文学界流行的社交方式,参加的人员有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社的编辑和艺术家等等,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
就是一个伦敦文学界的小圈子。
林子轩和英国的作家不熟,没读过他们的作品,谈不到一块去,参加这类活动会很无聊。
如果不是还有一些文件要处理,他更想尽快回国。
陈咯在伦敦寄住在一户华人家庭,这两天由于要陪着林子轩跑活动暂时住在酒店里。
明天是节礼日,各大商店会打折促销,相当于购物节,英国人会在这一天疯狂大采购。
林子轩觉得应该买些礼物带回去,就答应和陈咯一起逛商店。
他向国内打了电话,询问了慕姗姗的意见。
他对买礼物这种事不怎么在意,一般在机场的商店随便买一些特产就完了。
礼物不贵,却是一份心意,不光是给家人的礼物,还有亲朋好友,人情往来在所难免。
慕姗姗以前做节目经常出国,对各个国家有所了解。
聊完了礼物和生活琐事,还有工作。
慕姗姗过两天要去杭城,准备《华国之声》总决赛的直播,给节目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除了华国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国内很少有综艺节目采用直播的方式,直播容易出问题。
春晚有备播带,《华国之声》可没有。
总决赛冠军当场选出,学员和现场观众的情绪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直播是最好的宣传噱头,不仅能够回应对节目的质疑,还能吸引观众,提升收视率。
自从《华国之声》在电视上播出以来,就有媒体质疑节目的公正性,认为学员被淘汰是节目组和明星导师内定的结果。
一档竞赛类的节目难免会有争议,争议带来关注,对节目起到宣传的作用。
只是,争议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是一边倒的骂声,那这个节目就没有口碑了。
总决赛的直播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种种对节目的质疑。
最后的决战,谁唱的好观众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很难作假,导师也不能睁着眼说瞎话,至少让观众感觉上很公平。
《华国之声》有没有黑幕和内定?这个肯定有。
比赛到了现在,一些学员已经和音乐公司私下达成了协议,节目一结束,双方就会签约。
音乐公司当然想让自己看好的学员拿总冠军,有了总冠军的头衔,才好出专辑做宣传。
可以说,进入最后总决赛的六位学员背后都有音乐公司的支持,但总冠军只有一个。
音乐公司用自身的资源为学员找歌曲排练,和导师拉关系,利用媒体抹黑其他的学员,力争把自己看好的学员推上总冠军的宝座。
慕姗姗不去管音乐公司私底下的小动作,只要别太过分,影响到节目的口碑就行。
有利益就会有纠葛,这种事情无法禁绝。
挂了电话,林子轩带着陈咯到酒店的餐厅吃晚饭。
虽然以前在纽约生活了小半年,林子轩还是吃不惯西餐,看着面前像是浆糊一样的浓汤就觉得难以下咽。
“九二年在纽约的时候我们是自己做饭,纽约中餐馆的味道不对,西餐更别提了,主要还是为了省钱,那时候剧组太穷,租车子都是挑最便宜的。”借着食物的话题,林子轩说起了往事。
有了这几天的相处,他和陈咯熟络不少,可以聊一些深入的话题了。
“伦敦中餐馆的饭菜也不好吃,刚来那会不习惯,现在好多了。”陈咯回应道。
“在国外生活不容易啊。”林子轩感慨道,“语言和生活习惯都是问题,还有种族歧视,我们拍电视剧那会遇到不少困难,人家一看你是亚裔,就不给你好好办事,拖上几天,有的还会借机勒索。”
由于两家走的近,陈咯对林子轩还算了解,知道林子轩和冯晓刚等人的过往。
《京城人在纽约》那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她才七八岁,印象不深,不过她知道那是国内第一部全程在美国拍摄的剧集。
当年轰动一时,冯晓刚正是凭着这部电视剧崭露头角。
如今,这些人已经成为国内演艺圈的领军人物,冯晓刚带动了国内商业电影的发展,姜闻的文艺片风格独特,葛尤成了国际电影节的影帝。
这背后都有林子轩的影子。
听着林子轩说起当年的辛苦往事,想想现在的风光,陈咯有些小感慨。
林子轩和陈导明平辈交往,是她的长辈。
陈咯刚开始带着敬畏,熟悉之后觉得林子轩平易近人,没有长辈的架子。
尤其是这几天和书迷的互动,林子轩始终保持着温和的态度,一点都不像是在国内演艺圈叱咤风云的人物。
那是因为她没有看到林子轩工作时候的样子。
作为作家,面对书迷自然不能严肃,那会吓坏小孩子,作为老板,面对下属就是另一种状况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孔。
正如林子轩面对陈咯,把她当成晚辈看待,就不会让她看到自己严厉的一面。
陈咯同样喜欢《小雪的大冒险》这个故事。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她还看不懂,没什么兴趣,不过她父亲很是推崇。
再说,国内作家的小说在国外畅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