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性格决定命运(2/2)
学模型,后来被通俗的解释为:只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人。这个理论,对于那些喜欢随着层次的提高,不停换朋友换圈子的人,无疑是一个讽刺,因为这样做的人,鼠目寸光,格局不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普通的朋友是无限的,想交多少都没问题,只要不怕累。而发小与同学,这种最容易产生牢固感情的社交资源,只在幼年与进入社会前才会拥有,是一种极其稀缺,且不可再生资源。只会越来越少,永远都不会哪怕再多一个。
其实,只要想想就能明白,任何一个班级的人只要组织起来,就能去做任何敢想的伟大事业。
就算一个普通人,如果进入社会后,不管对方的贫富与地位,还可以跟从小学到大学的人联系在一起,会拥有怎样的人脉,能干成什么样的事情?
同学联系少,埋怨同学会虚伪、攀比、心累、自卑,恐聚?那是班里根本没有一个灵魂人物,时无英雄出,思想、愿景、手段、组织、动员、行动,样样皆缺,人人束手,把极为珍贵的社交资源,浪费成了庸俗炫耀的场合。
更可悲的是即使同学会成了名利场,难道发展中同学不应该彼此南南合作,并且更珍惜与发达同学相处的南北交流机会,知难而上么?又不是没学过,政治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与逻辑,都读四书五经,一法通万法明,怎么把科举的题型换到社会上就不会答题了?
要援助要工业的时候叫声老大哥怎么了,要钱要技术的时候给个超国民待遇受点委屈怎么了,求人的时候不都这德行,想吃热包子就别嫌烫嘴。北朝倒是牛,别人求人装笑,他求人的时候放炮。谁要这么有自尊,酷到没朋友,怨谁?
比国家自尊心还足,受点委屈又脆弱,在社会上也从不求人办事么?在机会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能把机会朝外推还埋怨没机会的人,真确定自己具备驾驭财富与权力的能力?
性格决定命运,奈何!
杨伟上辈子就算让钱权等着,也得先把同学发小伺候好,就是明白小学都学过的什么叫可再生资源,什么叫不可再生资源,懂得物以稀为贵的朴素道理。
能比这种山头更牢固的山头只会产生在战争年代与黑势力团伙之中,而这种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宝贵财富与机会,却像人对空气与水那样的忽视掉了。
在中国,重视血缘关系乡情,改革开放后在国内外新出现的类似同乡会,大学同学会,就是这种资源的组织形式一种,但极其松散,且格局小,凝聚力差。
一个人就能搞个同乡会,一个会要能有仨人,肯定一个会长俩副会长。
这些新出现的海外组织,凝聚力与粘性远远不如海外老华侨,当年分家族地域建立的各种地区会馆,帮扶带联贷学,会馆甚至连华文学校都设立,经营性组织有兰芳公司,封闭的有南洋竹堂,龙堂一类的堂口,松散的有洪门,国家级的有侨联。
国内学校作为一种组织的形式,利用与组织的也很差,还没有松散的校友关系在社会上有用。在校时就不懂塑造粘性,打造归属感,校庆就只请知名人士,混的差的人自觉惭愧,不愿意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跟欧美大学捐款比较一下,就明白彼此的粘性与学生归属感的强弱了。离校很多年,还在时刻关注母校各项运动与发展的美国人比比皆是,而且可以持续家族几代人,国内学校哪有这样的粘性。
这些组织的凝聚力,粘性与活动能力,归属感与荣誉度,甚至还不如漕帮。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