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戏魂 (午)(1/2)
但自从富察氏死后,乾隆已经能感到后宫开始暗流涌动,甚至连朝堂上的各派势力也加入到对各个皇子的押宝上。特别是原本就有些矛盾的满洲八旗内部,更是蠢蠢欲动,各自的情报网无声的在后宫中展开。乾隆担心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又会酿成新的对立,朝堂重臣们将心思都放在自己的后宫,江山社稷的大事又去靠谁?无奈之下,他又匆忙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借口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皇后富察氏的葬礼上不够悲伤,有违孝道,下诏宣布取消两人皇位继承的资格。
他的做法其实是希望朝臣们看明白,自己现在并没有继承人的人选,希望大家不要再做无端的猜测,自己以后是要以贤立储的。可他的这种态度,反而让后宫的争斗转入了地下,因为所有的皇子都是庶出了,长子又没有立储的资格,这意味着每个皇子都有机会,每一个家族都开始积聚周围的力量。
其实,乾隆的内心是个很善良的人,凡事都往好的地方想,少了些父亲血雨腥风闯过来的狠辣。他一生十七个儿子,大多数没有活过成年,而且他看好哪一个,过多的关注哪一个,那孩子必定早夭。这绝非什么魔咒,更不可能是什么巧合,只是乾隆不愿意往那方面想,或者是朝堂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掣肘他深入的查下去。
而恰巧,皇长子永璜是个内心极度柔弱的人。永璜的生母是乾隆在潜邸是的侍妾,地位极其低下,与乾隆更是没什么感情可言。她多年没有名分,后来被加封为妃子,还是沾了富察氏立为皇后的光。所以自小永璜就受尽歧视,他也从没对立储有过非分的想法。
但永涟和永琮的死,让各派朝堂势力都把关注点转向了身为皇长子的他,是他积聚多年的屈辱一下释放出来,他似乎也一下明白了他人生的真正意义。他开始刻意的讨乾隆的欢心,冒大不违去结交一些朝臣,对原本毫无兴趣的诗书礼乐也认真的学习。但这一切刚刚开始,他就被乾隆以欲加之罪,除去了立储的资格。巨大的反差让他怒火攻心,再加上一直体弱多病,一下就病倒了。到了乾隆十五年的三月终于坚持不住,一命归西。
永璜的死对乾隆又是个很大的打击。乾隆对永璜并非不近人情,只是觉得永璜这孩子气度不足,性格柔弱,并不是继承大统的合适人选。而他下那份诏书之前,虽然对永璜有斥责,但也有安慰和鼓励,还送了一套自己批注过的《资治通鉴》给他,其意不言自明。下那份诏书自己真实的想法也婉转的表达了,而且,下诏书后,怕永璜多想,还找了些理由给了他很多的赏赐。
可惜对这一切苦心,永璜根本没有领悟,只是片面的理解自己已经失去乾隆的恩宠,从此被打入冷宫,人生意义尽失。如果这事发生在康熙、雍正两个铁石心肠的皇帝身上,并不会有多少麻烦,这等不开窍又没有政治头脑的子孙,多一个少一个有什么关系?可惜这事发生在了乾隆身上,让他对永璜的死陷入深深的自责。
以至于一向勤政的乾隆破天荒的三日没有上朝,而景山小玉兰的院子,他更是一个多月没有进过。
正是在乾隆如此低落的情绪下,乾隆十五年的五月初,他和小玉兰的儿子降生了。
乾隆得到这个消息,孩子已经出生三天,而小玉兰在焦虑中足足等了两个月。乾隆急忙赶到景山的小院,探望之后,把自己的安排详细告诉了小玉兰。乾隆之前已经和皇太后商议过,准备将这个孩子送往太后娘家钮祜禄氏的包衣奴才,现在的正红旗福建副都统常保家。
常保这个人对太后的忠诚不必质疑,关键他是个知足常乐的性格,没什么上进的心思,所谓福建副都统只是个虚衔,让他有份俸禄银子而已。所以常保与官场上的人交往很少,反而远离是非圈子,孩子放在他家不会引人注目。再加上常保并非什么什么豪族,家道仅算是个小康,孩子应该不会染上八旗纨绔的毛病。孩子的名字乾隆也已取好,先按常保家的子嗣排法,叫善保。孩子成年后再改名叫和珅。意思是“和光同尘,若珅初浴”希望这孩子不露锋芒,与世无争。
乾隆又和小玉兰商量,孩子送走后,就派人送她先回安徽歙县的广泰班。两人约定,自己处理完目前复杂的朝堂局势,一年后下江南与小玉兰相会,再商量之后的事情。
这一切安排看似天衣无缝,但乾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因为立储这件事,整个朝堂已经风声鹤唳,无数的眼睛在暗地里盯着景山里这个寂静的小院。这些人有自己的眼线,这些人也有自己利益集团,即便是乾隆刻意遮掩,对他们而言,这件事近乎透明。毫无疑问,因为乾隆超乎常理的关注,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成为很多瞄着储君之位的利益集团最大的威胁。
很快,一个阴险恶毒的计划被制订了出来。乾隆虽然把孩子托寄在常保家,但谁能保证十几年后,这个孩子不会认祖归宗?虽然小玉兰出身卑微,但想当年崇庆皇太后还不是通过改籍的方式摇身一变,入主后宫?现在,乾隆不敢公开孩子的真实身份,给了他们一劳永逸解决这件事的契机。
所以最稳妥的方式,就是趁小玉兰离开之前,除掉她,绝了后患。之后一切死无对证,即便将来乾隆要将孩子接回宫里,他既名不正言不顺,也没有任何可以依傍的靠山。而乾隆最在意自己明君的虚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