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很是泄气(1/2)
: 对于聂士成没有把冯国璋和李纯两人留下,秦川很有些遗憾。> 送走了聂士成,秦川有意无意地向留下来的于光炘、李国华、辛得林三人询问冯国璋和李纯的情况,这才知道,聂士成很看重冯国璋,已经任命冯国璋为武毅军军械局总办。虽然武毅军军械局这个总办是聂士成自封的,并不是朝廷委派的官吏,可冯国璋毕竟在武毅军中已经有了一定地位,只要稍有功勋,日后晋为正式官职,那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至于李纯的情况,也让秦川很是泄气。
因为,从于光炘口中知道,武毅军中的营官、记名总兵谭清远,正是李纯的亲姐夫,有了这层关系,李纯自然也不会投到他秦川的门下。
有些意兴阑珊的秦川,又和于光炘、李国华、辛辛得林三人闲谈了一会,于光炘三人就主动退出去,叮嘱秦川好生休息。
三人出去后,秦川的两个卫士忙着进来,在里间空无一物的雕花木床上,把秦川的行军被褥铺好。
秦川也觉得有些疲乏,喊来徐桐,吩咐排好岗哨,让其它战士也都好生休息后,就自己进到里间,解下腰间皮带,把军刀放到床边,又把皮套里的左轮手枪放在枕头下,这才和衣躺到床上。
升为指挥使,这让秦川很高兴,他倒不是在乎这个三品官职,而是他终于有了正式的身份,日后在辽东战场上他就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也更加可以把握盐团的行止。
只是,这个指挥使的三品官职来得晚了,如果在早来半年,他也可能拉来冯国璋。
至于那个什么智勇巴图鲁的封号,秦川则丝毫不感兴趣,甚至还稍稍有些让他反感。
这是因为,巴图鲁是满语,也就是英雄、勇士的意思。
说实话,秦川对于明朝时满清入寇中原,在心里是非常抵触的,毕竟是外敌入侵,这在任何一个汉人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 > 关于甲午之战,原来的历史秦川只是大致知晓,对于战争过程的细节,秦川并不清楚。而且,对于甲午的认知,他得来的渠道都是来源于穿越前读过的零零散散的主流史料。
比如后世主流史料或者教科书上,说的最多的,是北洋水师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北洋主帅李鸿章战前不思积极备战,一味指望洋人主持公道,调节议和;开战又指挥失误,朝廷又两派战合有岐,迟迟无法下决心。
再比如,还有关于北洋水师的黄海海战失利,以及最终威海全军覆没,就是因为李鸿章错误地主张保船制敌的结果。当然,还有慈禧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军费,以至于北洋水师数年无钱购置军舰等等。
对于这些责难,秦川认为并不完全属实。至少李鸿章不愿妄开战端,就不全是李鸿章之过。
李鸿章之所以战前极力主张议和,反被朝中一干抱着天朝大国陈旧思维,只会清谈的文人们指责畏敌避战,责难北洋耗费无数银钱,却不敢愤然一战。这实在是冤枉了李鸿章,李鸿章是深知北洋水师不敌日本海军,一旦开战,后果不堪的原因的。
而关于甲午陆战,后世主流史料又都是众口一词,那就是北洋将领中,除了聂士成和左宝贵,其他将领都是贪生怕死、胆小如鼠、畏敌如虎的无能之辈,这才导致甲午陆战一败再败,直至战火烧过鸭绿江,辽东糜烂。而清军士兵,则都是各个英勇善战。一句话,就是兵是好兵,将是狗熊。甲午之败,全因北洋一众将领们怕死无能所致。
因有对李鸿章的不实指责,秦川现在对于后世主流史料对甲午陆战的看法,也产生了怀疑。
秦川认为,仅仅把战败的责任推到北洋一众将领身上,就绝对难以让人认同。在他看来,不知是后世主流史料有意忽视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至少他们都没看到甲午之败的深层次原因。
比如中日军制问题、官兵素质问题、部队作战意识问题、国家对现代军队的投入和认可问题等等。
就拿兵员素质来说,在汉城时秦川就已经观察过,日本士兵虽然身高较矮,可和清军的士兵比较起来,用后世平定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来看,除了身高和胸围,日军尚不如清军,其它各项都要优于清军。
这倒不是国人都身体羸弱,而是清军招兵,只要看着身体健康就行,绝不管身高体重等其它事项。而且军中没有退役时间,以至于清军中年老体衰者比比皆是,更不要说还有吸食鸦片的大烟鬼了。
后世有许多资料在大谈甲午时,都将清军武器装备如何如何强于日军整理的清清楚楚,却绝口不提清军只重武器装备,却极为忽视部队训练。以为只要有了先进武器就可以战胜装备落后的一方。以至于,新兵们学会放枪就算是一个合格的士兵了。
虽然秦川在穿越前,只知道平壤一战清军战败,可却不知道具体情况,甚至辽东到底双方如何交战,以及战役经过如何,交战过程先后次序也都丝毫不清楚。
不过,秦川现在至少对眼前的平壤之战产生了很多疑问。
后世主流史料中说,平壤之战中日双方兵力相若,清军又在城里储备一月的粮弹,叶志超本应死守平壤,可却在平壤只和日军交战一天就弃城逃跑,狂奔五百里退过鸭绿江。而正因为叶志超的胆怯怯懦,致使清军损失惨重,将平壤拱手送给日军的指责云云,秦川就觉得有失公允。
秦川认为,就算是叶志超坚守平壤一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