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惊醒(1/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对李毅来说太熟悉了,或者说,只要是稍有些文化的人都听说过这句话,但是要真的让李毅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李毅却愣住了,他不知道该怎么说,难道真是像字面意思那样解释?显然,王远知想要的不是这么肤浅的答案。
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李毅想了很久,似乎想到了什么,但是又似乎什么都没想到,他总感觉有什么东西要从脑中呼之欲出,但就是抓不住,想的都快走火入魔了。
终于,李毅只能硬着头皮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说的是当你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需要做好自己,让自己的德行高尚,知行合一,腹有诗书,厚德载物。而当你有足够的能力时候,就需要利用自己的能力,造福百姓,救济天下!”
“呵呵,毅儿,你的确很聪明,而且能力也有,但是,你唯独欠缺一点!”看着李毅焦急的样子,王远知终是开口说话。
李毅猛然抬头,错愕的看着王远知。
“你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格局,你的格局还不够!”
格局?格局这东西李毅知道,说通俗点,就是眼界,比如,对于一次战争来说,普通百姓关心的就只是战争是否需要征兵,商人关心的可能就是粮价,官员关心的可能就是是否有升官发财的机会,而一国之宰相所要考虑的就可能是这场战役对国家的利弊,而对于一个君主来说,考虑的就是这场战役对自己,对百姓,对国家,甚至是对世界方方面面的都会有什么样的利弊。这就是格局,不同的人想的问题高度也不同,普通人考虑得只是自己的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而君王考虑的则是巩固朝政,开疆扩土!
但是王远知忽然说自己的格局不够,李毅确实有些不明白,自己虽说只有十五岁,但是自己毕竟是两世为人,拥有者超越这个时代千年的知识底蕴,再加上这半年以来,自己所做的都是国家大事,怎么可能格局不够?
看着李毅有些不服,王远知也没有生气。
但是王远知也没有给李毅解释,李毅的格局差在哪里,而是接着“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你的解释还可以,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一个穷字,这个穷指的绝不仅仅是财富的多少,而是自己做事的能力,如果你没有能力改变他人,那么就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做好自己,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人,而且,这也算是一种能力。就像你提出的儒商,这就很好,商人穷吗?要论财富,他们是最富的,但是要论品德,现在的商人却是最穷的,所以,他们便需要独善其身,也就是你说的儒商。
至于达则兼济天下,也一样,达,指的不一定是有钱,而是对他人的付出能力。就像你的慈善、商盟。这两样可以说是很好的诠释了达则兼济天下,如果说,这句话的本意,你做的很好,但是你可知道,这句话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李毅木然的摇头,只能躬身请教师父。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物质上做到了兼济天下,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一个国家的进步,绝对不只是物质的进步,一个国家的进步往往都是从思想开始,就像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师传天下。一个国家,只有百姓自身的素质进步了,那样才算是国家进步了。而你现在所做的商盟,慈善之类的,确实可以推动国家财富上的进步,但是你可曾考虑过,你所做的一切,我大唐的百姓是否能够真的适应?”
李毅听完,轰的一下,他突然感觉自己的大脑被击穿了一样,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变了样,原来,自己考虑的还是太理所当然了。李毅终于知道王远知所说的格局是什么了,而且,知道的还更多,李毅以前所考虑的问题,或者说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只是生搬硬套,或者说是复制粘贴。他只想到了把后世的先进技术搬到了大唐,甚至恨不能一股脑的全部复制粘贴过来,但是他却没有考虑过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大唐的土壤是否能够让这些先进技术生根发芽?大唐的环境是否能够承受自己改革的速度?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飞速进步的同时,那么,他也一定会损失些什么。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会有一批人跟上改革的节奏,从而大富大贵,那也一定会有一批人,适应不了改革的节奏,从而变得越来越穷,最终导致的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现在,李毅以先近千年的改革步伐来带动大唐愚昧落后的百姓,这种差距将会更加明显,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受益的世家大族,而受苦的还将是百姓,因为他们跟不上李毅的节奏,就算是又慈善的帮助,但是他们从骨子里就是愚昧落后的思想,就好比你送给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一本书,告诉他,有了他,你将会变得极其富有,但是他连字都不认识,又如何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李毅也终于认识到,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什么修路,也不是什么发展钱庄、商盟!而是开民智!
不开民智,社会将永远无法进步。就像是清朝的皇族,他们满脑子都是老子天下第一的封建思想,清末的时候,列强都把抢放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也只当这是烧火棍,这是何等的悲哀,这就是思想落后所带来的后果。
想通了一切,李毅也出了一身的冷汗,要不是师父的提醒,自己险些走上了岔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与开民智看似毫无关系。但是仔细一想,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