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少林悲歌(四)(1/3)
五岳并非是小土丘。五岳之首的嵩山这里山峦叠翠,到处都是石头。杨铁心的指挥部设在嵩山wài wéi一个小山村子里。村民们家的墙壁是用石头垒成,茅草屋顶在秋风里和墙缝一样透风。看着家徒四壁的房屋,杨铁心叹道:“没想到这里还这么穷。”
在嵩山山外的道路上已经建起了集中营,鲁达作为本地退役军人,与其他退役军人被重新召集参加行动。他们负责集中营里百姓的生活。此时到了开饭时间,每个人百姓都领了托盘,到打饭的地方。
巡逻队拎着棍棒,用当地话喊着:“都站好,别乱动。谁乱动,等着挨打!”
集中营里的百姓伙食依照军队标准。一天三顿饭,主食是白面馒头,两个大锅炒出来的肉菜,一个鸡蛋。汤是玉米南瓜面糊粥。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也兼顾了清爽浓香。军人们整天打仗,若是饭不爽,那是真的极端不爽。
集中营里头的百姓们排着队,一个个打饭。鲁达目光所及,看着几个吊在架子上示众的家伙,然后就听到队伍里聒噪起来。叹口气,鲁达转过身来。果然见到队伍里面有几个家伙也不知道为了什么,你推我,我推你。这边的管理人员立刻冲上去,把这几人拉出来。摁倒在地,噼噼啪啪每个人屁股上抽十板子。打完之后把他们拽起来,分到其他队伍后面继续排队。
经过这样的整顿,那帮人都老实了。百姓们也见多了破坏队列挨打的家伙,不少人都挨了打,便视若无睹的继续排队打饭。鲁达也不在乎挨揍的家伙会继续闹,那些吊在架子上示众的家伙都是刺头。那帮被抓来的百姓吃饱了之后也没闲着,集中营安排他们搭建了不少架子,足够把集中营里面十分之一的人都吊在上头。
领到饭菜的人们都端着木盘到旁边坐下吃饭。每个人都头专心致志的吃着,连头都不太。吃的无比香甜。鲁达看着这些百姓,心中忍不住感叹,嵩山的百姓日子太苦了。这样的饭菜对于平原地区的百姓而言,什么都不算。且不说那些大农场的百姓,就算是村里的百姓也不至于对这样的饭菜多么在乎。
知道嵩山百姓们吃饭的时候不折腾,鲁达点了个根烟歇口气。已经六天了,十万宋军围住嵩山,展开一场‘手拉手’的围剿。遇到的嵩山百姓不管是良民或者勾结和尚,统统抓起来送到山下的集中营里。据说这是赵官家定下的作战计划,号称叫‘铁壁合围’。听着名字就气势。
吐口烟,鲁达心中遗憾。他要是晚些参军,就能参加这次的军事行动。要是早些当兵,就能再赵官家手下打仗。赵官家让黄河改道的河口距离郑县不太远,鲁达好多次从那里经过。现在河南百姓都在传说,赵官家手里有禹王爷留下来的定海神针,只要用这宝贝在地上一划,就能让大地出现河道。当年禹王爷就是靠这宝贝打通黄河河道,让洪水顺着新河道离开。百姓们都固执的相信,如果没有这样的宝贝,怎么可能在那么短时间里头就让黄河改道!
鲁达很想知道,赵官家亲自提出的计划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杨铁心在简陋无比的临时指挥部里,这里便是升上了火,也不觉得暖和。他问参谋长,“到底带走了多少百姓?”
“得有万把人。”参谋长随口答道。
“费了这么大劲,才抓到万把人。不应该啊。”杨铁心觉得不解。
“为何?”
“少林寺里号称有上万和尚。要是山里只有一万百姓,哪里能有那么多粮食给这些和尚们吃。”
政委答道:“和尚们又不是靠种地为生。那帮学武的俗家弟子们要交不少钱粮,少林寺的和尚们给其他地方做法事,也要收钱收粮。另外少林寺的和尚也不都是武僧,许多也只是种地做杂役。”
说到这里,政委问道:“为何到现在还没见到和尚。等咱们拔光他们的wài wéi,这帮人准备当瓮中之鳖么?”
宋军对和尚们的动向感到不解,和尚也对宋军的做法大惑不解。少林寺里面除了大量的亭台楼阁之外,还有粮食钱库。那帮想去少林寺抢夺的土匪们都是直奔少林寺而去,想抢一把就走。大和尚们判断宋军也会如此,就依照以往的模式在主要道路两边布防。
没想到宋军根本没有大军直入,而是在周围各种磨蹭。这莫名其妙的举动让和尚们也大惑不解。这帮宋军是吃饱了撑的,这么磨磨蹭蹭。
这样的局势又延续了几天,各路宋军继续向心推进,从山里带出来两万多百姓。原本口头上所说的‘手拉手铁壁合围’已经从形容变成了描述,即便不至于能够手拉手,每个士兵之间相隔十米,十万士兵组成了一条长一百万米,也就是一千公里的包围圈,将少林寺为中心的地区牢牢封锁起来。
从嵩山搜出来几万百姓的消息传到杭州,赵嘉仁倒是有些意外。在他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竟然是‘精准扶贫’四个字。同样是山区,在信阳、在福建、僧伽罗以及现在划入大宋版图但是还没有真正占领的阿萨姆地区的山区就可以种植茶叶。但是在嵩山这样的地方,甚至搞林业都未必合适。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嵩山封山造林,保持水土。封山造林保持水土,可以让少数林业人员生活,却没办法养活大量人口。
所谓扶贫,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人口从贫困的地方迁移到比较富裕的地方。譬如迁移到现在还有许多空地的黄淮大平原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