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合作投资(1/2)
熊晓歌反问张晨:“你加入idg也已经两三个月了,你发现idg和其他风投公司,比如红杉,他们之间的差别没有?”
张晨还真没总结和考虑过这方面,前世也只是听说过几个大佬名字而已,只知道这些都是搞风投的,idg还有情报贩子的业务,这些风投之间的具体差异,还真没研究过。
熊晓歌耐心解释道:“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风格,dg很少做中长线,一般来说,投资的项目,一到三年,必定斩获退出,不会恋战,这和麦戈文的性格非常像。”
说到这里,张晨突然想起来,idg曾经是第一个投资藤迅的风投公司,99年就给藤迅投了110万美元,占了藤迅20的股份,但没多久,当藤迅获得软银注资估值达到6000万美元的时候,idg就选择了退出获利。
此后,这个案例被投资界反复拿出来嘲笑和总结,这次获利颇丰的投资行为,却被外界看成idg最失败的一次投资选择。
熊晓歌继续道:“麦戈文是搞媒体出版和咨询服务的,因此对风险的控制,远比其他风投公司要谨慎的多。再加上风投只是idg资本项下很不起眼的一块业务。”
“idg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资金吗?不是。dg在数据分析和信息整理业务上的优势,能带给idg风投业务巨大的先发优势,让idg比其他风投公司更能从数据上直观的判断出哪个行业、哪家公司更值得投资,这是其他vc所不具备的。从这一点上说,idgvc实际上只是idg数据和信息业务的副产品,为了不浪费自己的信息优势而创建的。”
“所以,idg通常来说,只做种子轮和a轮的投资业务,很少碰b轮及b轮以后的投资项目,除非在a轮,这个项目已经证明了自己有非凡的潜力和盈利能力。”
“同时,idg也很少会做出超大额的投资行为,更多的都是几十万美金甚至几万美金的小规模投资,超过百万的,idg都会慎之又慎。”
“之前你对思达康2300万美金的投资,如果不是用icq的股权做出担保,只是说让idg去投,麦戈文肯定不会同意。所以到最后,你这个项目是以idg给火种源融资对赌的方式进行的。现在你想拉上麦戈文一起,向思达康至少投一亿美金,这种业务,十有八九老麦不会同意。”
熊晓歌并非危言耸听,以麦戈文的性格来说,宁可少赚,也不能大赔。这也是为什么idg落户国内接近五年,却仍旧颗粒无收的一个原因。
很多项目,在看到收益之前,idg就选择退出了呀。
在历史上,idg也是在98年前后调整了投资策略,2000年才实现了的盈利。而后来的互联网泡沫,让idg有了抄底的机会,这才在国内真正落地生根。
但张晨并不这么看,上面这些都是熊晓歌自己对麦戈文的分析。
熊晓歌的确对麦戈文非常了解,但也正是因为这份了解,让熊晓歌在很多项目的投资上束手束脚。
麦戈文可以说是熊晓歌的恩师,和熊晓歌的私人关系非常好。但如果他对熊晓歌在华夏的表现满意,也不会另外又找来张晨做idg华夏的合伙人了。
麦戈文也曾经想要投资icq,只不过被红杉捷足先登了而已。如果麦戈文真的像熊晓歌说的这样,他又怎么会对icq两千万的融资感兴趣?
说白了,还是熊晓歌自己的心魔作祟。他自认为对麦戈文太了解、太想获得麦戈文的认可。于是他用麦戈文在美投资的部分逻辑在国内投资,不赔才怪。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所有人都看好藤迅的时候,熊晓歌却选择了获利推出,分两次以6000万美金的价格,将持有的20藤迅股权都卖给了mih。
这可不是麦戈文做的决定,尤其在第二次卖出藤迅7.2的股权的时候,熊晓歌已经获得了idg华夏全部的控制权,这次卖出决定完全是熊晓歌自己做的决定。
也就是说,熊晓歌给自己的投资逻辑设定了一个框框,又把这个框框套在了自己的头上,并且解释为是麦戈文套在他头上的。
自我设限,这是很多人在做下属的时候都存在的问题。
张晨笑道:“熊哥,我想还是有劝说麦戈文的可能的,但需要你的支持。刚刚你也说了,你已经被我说服了,那咱们一起合力说服麦戈文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你是麦戈文在华夏最信赖的人。”张晨小小的拍了熊晓歌一记马屁。
“而且,我会以火种源担保的形式来确保这笔投资麦戈文不会亏。如果亏了,全算我的,以现在的火种源来说,麦戈文应该相信我的偿还能力。但如果赚了,我要整体利润的70。”
熊晓歌苦笑了一声:“zack,你这又是何必。如果软银真想以一亿美金收购思达康20的股份,就让他们干好了。无论是大胡子他们自己卖20股份给软银,还是整体稀释,你都是大赚。而且这样一来,你找麦戈文借的2000万美金的窟窿就填上了,成功回本。剩下的就都是赚的,相当于这笔生意你空手套白狼,又何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张晨沉默了一下,坚定的看着熊晓歌:“因为我怕自己会后悔。”
熊晓歌诧异道:“后悔?”
张晨点点头:“对,我怕自己会后悔。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充满了奇迹。我不止希望能亲眼见证这一个个奇迹,更希望自己能参与其中,成为这些奇迹的缔造者。”
“这就是我要从事风险投资行业的原因!”张晨掷地有声的说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